
管理,是企業的必然活動。通常所說的“管理過度”是指相對較小的企業套用了大企業的管理方式,致使管理的動作消耗了資源,降低了效率。
但是,這樣的講法很容易被一些自由散漫者當做保護傘,到底多少才算是不過度呢?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切理論對理論的爭論都是空談。還是回歸到“現場現物”的原則,我們來看看實際發了什么吧。
首先,無數個在小企業中開展的管理改進項目之所以夭折,不是管理不該做,而是遇到了阻力,因為大家都不適應、不愿做、不會做。
其次,管理改進的落地需要一段時間,不要急于看效果,春種秋收是自然規律。
第三,當下的情況,哪個環節管理薄弱?管理的重點應該放在哪里?在不該管的地方管,當然就是過度了。想保持蹺蹺板的平衡,要在輕的那頭加力,如果搞錯了,當然起到反效果。
和“管理”相對應的概念是“經營”,經營也是活動,活動就要有目標,目標達成的過程就需要管理,總不能做到哪兒算哪兒。所以經營活動本身就要加強管理。
按照易經的原理,陰陽并不是兩個事物,也不是一物的兩面,而是兩種屬性,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互相轉換的。千萬不能以非此即彼的思維來簡單地切分企業的活動。
籠而統之、似是而非、以偏概全的說法是不科學的。
企業的一切活動,都是為了達成目標。只要有目標,就必須加強管理。如果目標無需管理就能達成,說明目標太低或沒有目標,做到多少算多少,這樣的企業上至戰略、下至團隊凝聚力都將會出現很多問題,這里不議,后文再作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