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管理淪為僵化維穩
從經濟的基礎意義來看,社會管理水平依賴經濟發展程度,但實踐中有人將經濟決定論推向極端,認為社會管理只是經濟發展的附屬物,經濟建設發展得好,社會管理自然就會好。這種誤區的要害是否定社會管理具有相對獨立的地位和價值。某些地方政府往往把社會管理職能狹隘地理解為片面維護社會穩定,逐步形成了“穩定一票否決制”、僵化維穩的社會管理機制。這種傾向的要害在于將社會管理的全部資源無條件地用于維護片面的穩定、消極的穩定和暫時的穩定,實際上混淆了社會管理與社會穩定之間的界限,模糊了社會管理的目標定位,降低了社會管理的價值地位。
管理創新表層化,缺乏制度變革
當前在政府社會管理職能創新實踐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著重“運動式”應對、輕規范化建設的誤區。
第一,依賴于個別領導的高度重視,缺少社會管理職能創新的頂層設計。社會管理尚未進入制度化軌道,還停留在“運動式”、“自發式”的層面上,各自為政比較普遍,創新的表面化、形式化現象突出,社會管理目標和創新方向迷失。第二,習慣于表層社會管理的制度修補,缺乏深層制度變革。許多社會矛盾和問題的產生都是源于制度的缺失、滯后和不規范,而目前各地政府在社會管理職能創新實踐中制度創新的力度不夠。有的地方以創新社會管理之名,隨意增加人員編制,延伸組織體系,擴大事業單位,招聘財政開支的社工和各種“助管”、“協管”人員,在傳統體制不變的情況下,變相地膨脹或延長政府機構,加強社會控制。第三,習慣于高成本事后處置,缺乏源頭治理體系。許多地方政府及其部門習慣于突發性事件爆發后不惜代價地補救和應對,依靠行政手段和強制方式開展所謂“大檢查”或“嚴打”,進行突擊糾偏,造成社會資源的極大損失和行政成本的不斷攀升。
走出社會管理創新的誤區
政府要走出社會管理創新的誤區,必須按照社會管理的內在本質和目標價值,矯正社會管理的價值導向。
強化服務優先意識。政府履行社會管理職能時必須把服務置于優先地位,以服務統領管理,置管理于服務之中,切實增強服務優先意識。為此,要加強以服務為宗旨的行政文化建設,塑造以民為本,有限性、責任性、高效性和參與性為主要內容的行政文化;加強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保護個人生存權和發展權,創新公共服務供給的方式、方法和制度,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健全各種法規,完善政府信息公開制度,保障媒體與公眾的知情權,提升輿論監督工作者的素質與能力,進而優化社會公共服務的輿論監督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