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掃街式拜訪,單兵作戰困難多
進入公司前三個月先進行“掃街式拜訪”,每個銷售員先把自己區域內的工業園區通掃一遍,對每個客戶企業都事前進行信息搜索,找出目標客戶,然后篩選出A類近期購買客戶和B類意向性客戶,等到自己對目標客戶的購買信息和內在人員有所了解之后,再圈定重點對象密集拜訪和跟進。當遇到要簽單的客戶或者自己攻不下的客戶,銷售人員則申請辦事處主任,公司銷售部門的經理、副總甚至是公司老總協助談單。
工業企業有一個明顯的特征:商業力遠遠落后于制造力。原因可能是因循了計劃經濟的生產性思維、OEM加工的簡單 執行力 、小圈子交易的關系交易,因而造成了明顯的“大制造、小商業”的格局。工業品的交易量起碼是消費品的二倍以上,但至今尚沒有出現能與蘇寧、國美、聯華、美凱龍、居然之家等相提并論的連鎖大賣場。交易的環節還是停留在廠家、經銷商和客戶上,信息的不對稱、 物流 配送的高成本、專業分工的不明確,都是阻礙工業品行業從大制造提升到大創造的虎牢關。
在這種單點對單點的人際銷售過程中,工業企業喜歡派出銷售人員挨家挨戶上門拜訪,希望能夠獲取客戶企業的一手需求信息,并能夠通過人際的面對面接觸,為自己的品牌和產品爭得直接溝通的機會。出發點沒問題,但手段卻問題很大,沒有良好的品牌支撐,銷售人員就像小商販一樣不招人待見,一開始就給人留下了廉價、弱勢的印象。
2、展會有幫助,可惜影響力有限
勁達注塑機每年都參加余姚、臺州、上海的注塑機械會展,而影響力較小展會則一概不參加。參展過的地方,品牌影響力就會更大一些,銷售狀況也會隨之改善。客戶在大型展會上看到了某個品牌,而且其亮相的水準不俗,就會留下不錯的第一印象,銷售人員的跟進洽談就會師出有名。
展會的傳播時效性不強,每年這么兩三次,更多的是老朋友見見面,如果公司沒有什么搶眼的新產品或者新銷售政策,展會就有可能變成“茶話會”,一番寒暄之后,彼此兩散,事后也就沒有什么實質性的聯絡。可是,公司整體規模不大,難以承受媒體廣告支出,品牌傳播還是主要靠著人員推廣和展會亮相帶來的“地頭力”,這就形成了品牌與銷售“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循環問題。
展會的現場溝通效果,的確是其他傳播手段不能替代的。新產品發布,或者新技術推介,展會就可以起到一次性聚集行業相關人士、現場演示、技術性能的問題解答、多層次的人際互動、品牌形象綜合展示等作用。然而,展會的時效性較差,幾天之后賓主都作鳥獸散,短期的轟動效應若沒有后續的媒體和人員推進,很快就被淹沒了。而且,很多潛在客戶當時也就是像了解一下行業的前沿動態,他們表現出的興趣與購買之間的并沒有直接的關系。就像車展一樣,大家的眼睛死盯著概念車或者豪華車,但要是真買車還得看看口袋有多少銀子。
工業企業應該做好品牌的常時傳播工作,把展會當成是一次小高潮,這樣就能保證品牌的點線面立體傳播,這方面可以多多借鑒一下糖酒會、廣交會、高交會的正反面經驗。
3、區域跨度大,密集型銷售難以持續
辦事處三個銷售員公用一輛車,寧波區域下面有十多個城市,距離跨度很大,一張長途車票式的出差拜訪方式,工作效率很低,一個月下來,也見不了幾個客戶,實質性的洽談機會和業務成交就更是微乎其微了。
沒有代理商的眼線,業務線索全靠著一根電話線、兩條疲勞腿、四個輪子轉,在銷售業績不佳的現狀下,就是這么一輛車也是緊扣著預算的,沒有特別重要的客戶會談,難以申請到車輛使用權。
工業企業由于占地面積大,一般都位于城市郊區或者偏僻的鄉鎮,雖然這些年工業企業逐步聚集到工業園區,但從銷售人員數量與所負責的地理區域范圍對比來看,人員銷售受到了時間、距離等客觀因素的嚴重制約。一個人銷售人員通常負責一個到幾個城市,就算是工業園或者工業聚集區,起碼也得有10家以上,它們之間的距離少則50公里,多則幾百公里,一個月22天馬不停蹄地拜訪,也只能見上一小部分客戶,況且很多客戶還會給你吃閉門羹的,就是見著的客戶也都不是采購決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