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國企普遍上在價值創造上表現不是太出色,比如去年進入500強的80余家中國企業里面,有10余家是虧損的,如果一個企業不賺錢,從市場上來講,不會是一個值得市場尊重的企業。值得一提的是民企華為,但其實很多人不知道華為是干什么的,只知道美國政府跟它一直過不去。另外,還有一個聯想,聯想具體的一個戰略規劃,或者說品牌形象,其實辨識度也不是這么高。
上周四北大光華管理學院劉俏教授的新書《從大到偉大:中國企業的第二次長征》正式發布。在當天舉行的小型討論中,劉俏探討了中國企業的轉型問題,什么是偉大企業,中國要變成偉大企業有什么實施的路徑?劉俏在演講中稱,“我國經濟的第一次長征,指的是銷售收入的大面積突破。通過對比近些年來中美兩國進入500強的企業的數量,解讀中國的實體經濟跟股票市場之間的背離,他認為,這主要是由于我國企業價值創造不太出色,企業在世界范圍內的辨識度不高。
這就引發了我國經濟的第二次長征,也就是由對規模的追求,轉型成對偉大的追求。由擴大銷售的追求,轉型成對創造價值的追求。何謂偉大的企業?劉俏引用GE、IBM、可口可樂等實例,分析轉型的重要性,以及提高投資資本收益率對企業的重要意義。我國也不乏茅臺、洋河股份等投資回報率較高的企業,但由于現有企業的商業模式不穩定,無法維持較長的時間。歸其原因,還是我們面對經濟增長的浮躁心態。”
他還表示,由于我們的決策時基于追求規模,而非價值創造。中國的投資者缺乏長遠的眼光,需要構建一個有質量的經濟增長模式。比起過多的關注銷售收入,關注做大規模,關注多元化,我們中國企業更需要找到在創新模式上有獨特創新能力,如果沒有一批偉大企業的崛起,中國做不到經濟轉型。也就是說,中國經濟的第二次長征,就是中國企業的第二次長征,企業家應該有這樣一種意識使命感。
他提出,要把我國企業做偉大,還是要改變制度、加強制度基礎設施的投資,提高對法律的尊重,對產權的保護,以及對企業家精神的維護。我們其實身逢其時,是一個偉大的時代,這個偉大的時代需要我們做偉大的事情,從大到偉大,可能是企業家現在需要做的最有價值的,最值得追求的這樣一個事情。
以下為劉俏的演講實錄:
非常感謝大家,我自己其實寫過一些書,但是發布會是第一次,所以非常感謝機械工業出版社還有光華管理學院對這本書的支持。
簡單講一下這個背景,我應該是20年前開始跟企業接觸,因為我第一個工作在華夏證券做IPO,1994年的時候,就是五道口(中國人民銀行研究生部)剛剛畢業。當時給廣東的高速公路做上市的發行的準備工作,后面因為也是種種原因,IPO叫停了,我就出國讀書了。
也因為這樣一個原因,在研究過程中,其實對企業一直非常關注。在工作過程中,我其中有一段時間在麥肯錫工作,主要跟企業打交道,接觸的企業,除了中國的企業,也包括大家最近一段時間比較咬牙切齒痛恨的馬航。
其實這個過程中一直在思考問題,就是什么是偉大企業,中國要變成偉大企業有什么實施的路徑等。這些問題一直在困擾著我,也沒有合適的時間真正把它系統的把思路整理出來。那么,去年夏天的時候,當時也是機緣巧合,我決定花一個夏天的時間,躲在酒店里面基本上把它寫出來了。所以,今天我利用這個時間跟大家匯報一下我對這個問題的一些思考。
這里最基本的一個出發點非常簡單,我們講中國經濟現在在二次轉型,我們如果要建立一個偉大的經濟,我們需要一個偉大的企業,而要建立偉大的企業,我們需要有偉大的商業思想,這也是我們在商學院,從事商學院教育所追尋的一個目標。
那么,中國經濟在轉型,中國企業業面臨同樣的挑戰,這里給大家看一個企業的發展路徑,這個是中國企業在《財富》雜志全球500強里面數目變化的一個情況,作為對比,我把美國的數字也寫出來了。那么,這里是到2011年,其實現在2013年的數字都已經有了。
大家可以看到,從1996年到2013年,中國進入500強的企業數量從非常可憐的2家,現在已經增加到89家企業,而同期美國的企業數量降到132家。按照這樣一個增長速度,我個人的評估最早是2016年,最晚估計2017、2018年中國在500強里面的企業數量應該超過美國。而這所謂的《財富》500強是完全按照規模,主要就是一個指標,就是銷售收入來排名的。那么,就意味著中國企業在銷售收入方面已經實現大面積的突破。
2013年門檻是232億美金,如果換成人民幣應該是1300億人民幣的樣子,意味著我們中國企業大概到目前為止有89個企業銷售收入突破1300億人民幣,這是一個我叫第一次長征,是規模上非常了不起的突破。這是2011年世界前十強,我國已經有三個企業,中石化、中石油、國家電網,2013年還是這三家企業,中石油、中石化都進入前五強,而且銷售收入都突破4000億美金。
但是,這里面有一個問題,我最早寫這本書,其實也是在看這個排行榜,大家關注一下,我們把進入500強前40名的大企業我列出來了,如果大家看一下企業名字的前兩個字,就會發現有一些很有趣的觀察,基本上都是國企,都是中國開頭的。事實上我們進入500強的企業絕大部分是國企。
大家甚至可以猜測一下,去年我們有89個企業進入全球500向,其中大概有多少家民營企業,這個數字比較可憐,只有7家,而這7家企業,大家都耳熟能詳,包括華為,現在講的比較多的吉利汽車,而且吉利汽車本來是一個400億人民幣銷售收入的企業,在收購1100億人民幣銷售收入的沃爾沃之后在規模上實現突破進入500強,我們進入500強的路徑非常多元化,很多時候也是短期可以見效的。
現在七家民營企業,就是華為、吉利汽車,中國民生銀行、平安集團、江蘇沙鋼等,總的來講,82家企業是國企,包括央企,也包括地方國企。
那么,這里面有兩個問題出來了,第一個問題,我們國企普遍上在價值創造上表現不是太出色,比如去年進入500強的80余家中國企業里面,有10余家是虧損的,如果一個企業不賺錢,從市場上來講,不會是一個值得市場尊重的企業。
另外,這80幾家企業,除了規模之外,如果大家做一個嘗試,嘗試的問一下是什么樣的一些中國品牌能夠在世界范圍內有一定的辨識度,大概答案比較悲涼,我已經嘗試過很多次,勉強想到的可能有一個青島啤酒,可能華為最近幾年經常被提到,但是其實很多人不知道華為是干什么的,只知道美國政府跟它一直過不去。另外,還有一個聯想,聯想具體的一個戰略規劃,或者說品牌形象,其實辨識度也不是這么高。
所以,從這個角度講,我覺得如果說在過去的35年時間,我們追求的一個目標是讓世界舞臺上有大的中國企業的崛起。那么,未來的十年,或者更長的時間,應該說是我們到了一個重新思考企業發展路徑的這樣一個時候。
給大家再看一個寫這本書背后的一個動機,這個圖是大家在不同場合討論比較多的一個圖。有兩條曲線,其中一條顏色稍微淺一點的是中國的GDP,把它基準化了,2000年GDP定為100,到2012年就是12年時間,我們GDP增加5.7倍的樣子,每一年大概年化的名義GDP增長速度13.6%。另外一條曲線是中國的A股市場,我用上證指數做反映,從2000年到2012年每一年的平均年化收益率只有3.5%,基本上還是跟通脹差不多,而且我選擇時間點的時間比較厚道,選擇了一個上證指數相對比較高的一個點位來描繪當年的情況。
基于這樣一種表現,大家會講,中國的實體經濟跟股票市場之間有一個背離,很多學者不好理解,覺得中國經濟在過去的十年,或者更長的時間里面,高歌猛進,然后幾乎是一己之力,力挽狂瀾,但是為什么我們的表現如此糟糕。
但是,其實這本書里我回答了這個問題,因為構成我們資本市場的微觀單位,就是中國的上市公司,他們在投資資本收益率方面非常慘不忍睹。我做了一個測算,后面也會具體匯報這個數字。像中國A股上市公司,如果把金融機構排開之外,過去15年時間,每個上市公司平均資本收益率只有3%,相當于一塊錢的資本投入這個企業的經營活動,帶來三分錢的稅后利潤非常低,比銀行的貸款利率低很多,甚至比銀行的存款利率低一些。從這個角度講,中國企業在價值創造方面表現并不是非常令人矚目,意味著我們在宏觀經濟和微觀經濟方面有脫節。做一個對比,美國過去100年,美國股市還是比較給人信心,它過去一百年平均的股市收益率打擊10%,美國上市公司過去100年平均的投資資本收益率也是10%。
那么,從實體經濟跟虛擬經濟,資本市場之間是有連接的,它在過程中有起伏,有大衰退的影響,有經濟危機的困擾,但是總的來講,在一個非常長的時間緯度,它企業的基本面是充分反映到資本市場里來了。中國如果以3%的企業的投資效率,要獲得資本市場非常良好的表現,只有靠夢想來支撐,這是一個夢想。
我想到這個程度,我們在思考中國未來發展路徑的時候,可能更多的應該把這個路徑放到怎么能在我們未來的經濟發展過程中讓中國企業中涌現出一批投資資本收益率比較高的這樣的企業。那么,這就是我想在這本書里面提的一個命題,我認為從大到偉大,應該是我們未來十年企業面臨的巨大的挑戰,我們也希望找到一些成熟的路徑,能夠讓企業在這個過程中脫穎而出。
在這本書里,我用了一個比較極端的觀點,因為我自己是做金融的,而且一直在研究企業,所以我把所謂偉大企業的定義完全是用公司金融的角度來判斷的,非常的技術化,就是如果一個企業在很長一段時間能保持比這個競爭對手高的投資資本收益率,這個企業就是偉大的企業,是我一個非常極端化的判斷。但是,我在書里面用了很多例子,今天也用一點例子說服大家,這樣一個簡單的判斷,或者一個比較極端的判斷,它的合理性。
為什么投資資本收益率對于企業的價值創造很重要?舉一兩個小一例子,先看國外偉大企業的例子,像GE,通用電器,這是一個公認的20世紀最偉大的企業,可能沒有之一了,因為這里面有一些背景,1886年,道瓊斯公司第一次編制道瓊斯工業指數,當數GE是榜上的企業,一直到目前為止還是,而且同期入榜的企業幾乎都不在了,但是GE還在。從這個角度,大家可以看到,GE確實是一個基業常青的創造價值的偉大企業。我給大家看的是他們上一任CEO任職的15年時間里面,絕大部分是20%以上,也就是意味著GE一塊錢的投入能帶來兩毛錢的稅后利潤。我想這是GE能夠基業常青很重要的一個前提。
再看一個小故事,就是IBM的轉型,IBM是一個偉大的企業,我個人覺得偉大企業最重要的一個數字是在于它能夠從一種危機里面蛻變出來。像IBM在上個世紀90年代實現轉型本身,就是它做偉大企業這樣的一個印證。而這個轉型過程,其實說到最后,從金融角度講,就是一個企業不斷提升ROIC的過程。
IBM本身是一個硬件公司,是一個制造商,但是,上個世紀90年代初的時候,因為個人電腦部門的崛起,IBM主機的市場需求在急速下滑,當時預測IBM不足三年時間要倒閉,因為它整個公司文化是圍繞主機文化構建的。我們講到IBM有一個詞匯叫主機思考這樣一種企業文化,但是現在那些主機不再有市場需求,所以他們非常被動。當時他們找了一個非常著名的企業家叫博士納(音譯),他是對財務廢物井筒的投資銀行家出身的,他開始思考一個問題,企業該怎么提高投資資本收益率,他在短期能采取的各種各樣的方法之后得出一個結論,如果不做一個戰略上的根本轉型完全沒有機會,所以當時做了一個轉型,IBM從制造商變成服務商。
從1990年到1993年,我這個圖橫軸是凈資產的變化情況,從420億美金,降到190億美金,剝離了很多制造部門出去,但是通過剝離獲得資金做大量的收購,主要收購是軟件,還有咨詢部門這樣的一些業務。那么,從1993年開始發力,到1993年,他用了大概十年的時間,把規模做小了,從420億的凈資產規模,做到只有200億美金的情況,但是這個過程中的市值從500億美金變成2000億美金,而且市凈率從不到兩倍變成五倍以上。
它整個轉型過程,按我們理解,就是摒棄了所謂對規模的訴求,而轉向對這個企業現金流,價值創造,投資資本收益率這樣一種訴求,這對我們中國企業在未來發展是有啟發的。因為我們很多企業規模很大,產品線很復雜,但是很難得到資本市場的尊重,中國A股市場的表現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這個過程中,我們思考一下,你怎么贏得資本市場對你的尊重,提高投資資本收益率,把企業從大做大偉大,可能是一個必由之路。
我講的是美國寫的例子,這是我比較喜歡講的一個事情,可口可樂,可口可樂從1886年到現在它的產品線的變化情況,基本上都是圍繞軟飲料進行,就是不含酒精的飲料。也正是因為它有這樣一種對產品范圍的堅持,這個企業能把品牌做出來,真的是一個全世界耳熟能詳,幾乎任何一個地球人都能叫出的品牌,可口可樂,盡管發音不太一樣。
但是,如果這是一個中國企業,大家可以設想一下,它會有一個什么樣的不同的地方。你可能會有可口可樂房地產公司,可口可樂銀行,可口可樂電子商務平臺等等。
但是,我想我們看到的是一個不同的選擇,而這個企業,通過這樣一種從企業價值創造出發,圍繞自己的核心優勢,它在一百年時間也是歷經很多風險,但是目前為止仍然是我們尊重的品牌,尊重的企業。
這對我們中國企業的啟發在什么地方?中國上市公司平均投資資本收益率只有可憐的3%,美國如果我只講1963年到2001年,大概美國當時是11.6%,將近38年時間,美國的上市公司一塊錢的投入資本金活動平均能獲得將近一毛二這樣一個稅后利潤,我們是三分錢。這樣一個差距,基本上在一個比較長的時間緯度里面決定了兩個國家資本市場表現的差異性。
另外,我們過去幾年資本市場有沒有什么比較讓人覺得不錯的板塊,有,白酒。
我這里給大家看的是2012年,我根據半年年報算的中國幾個白酒企業的ROIC,就是投資資本收益率,茅臺和洋河股份當時是比較被市場追捧的藍籌股,就是因為有很高的投資資本收益率,茅臺甚至達到40%,就是一塊錢的投入資本能帶來四毛錢的稅后利潤,這也是中國資本市場理性的一面。看起來我們這個企業不怎么樣,但是畢竟短時期內還是有一些好企業,這些好企業,迅速到資本市場對價值創制企業有無比崇拜的投資人的認可。
如果茅臺能夠把這樣一個投資資本收益率保持十年以后,我會覺得茅臺是一個偉大的企業。但是,很可惜,大家眾所周知的原因,茅臺現在的投資資本收益率,我沒算,但是我相信絕對沒有40%。道理很簡單,過去一年受到種種影響,包括新生活運動,大家不敢喝茅臺酒了,售價下降,存貨增加,從計算投資資本收益率的角度講,這個本利是下降的。
也就意味著在中國資本市場上這樣一些僅有的好企業,它的商業模式其實也非常不穩定,它的投資資本收益率還很難在比較長的一段時間之內表現出一定的穩健性,這是中國企業面臨的很大的一個挑戰。
當然,像最近幾年大家講的比較多的,像無錫尚德,中國沅江一般遠洋,如果講他們出現悲劇的命運,背后的微觀原因其實非常簡單,就是因為你投資資本收益率的大幅下滑。這是中國遠洋,在2011年,2012年連續兩年虧損,最后被ST。去年年報出來,勉強盈利了,帽子摘下來了。
但是,這樣一個企業也是我們講的財富500強的大企業,全球從運輸角度講,產能幾乎是第一的這樣一個巨無霸,它被ST,差點被退市,得不到資本市場的認可。從這個角度講,這個企業大而無用,而且如果講它的微觀原因,就跟這個企業在過去一段時間為了追求份額最大,產能最大做了大量的順周期的投資,最后出現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然后產能需求出現供給跟需求的失衡,把自己導入困境是有關系的。
換個角度講,如果這個企業在最初,他追求的不是一個單純的規模,而是我們講的價值創造,很可能它在決策方面會有不同的選擇,那么對企業的宿命可能也不太一樣。這個角度也給我們一個企業,企業在經營過程中,對大的訴求應該得到修正。
我過去兩年也走訪了一些企業,發現一些很有趣的現象,中國企業如果銷售收入達到一千億人民幣,一般會變得比較浮躁,我叫“一千億現象”。為什么這么講?過去幾年500強門檻非常穩定,大概230億到235億美金之間,合成人民幣就是1300億左右,如果一個企業的銷售收入到了一千億的時候,它會對500強就開始有想象了,如果隔的很遠,隔著千山萬水,你覺得那不是我的事,但是如果隔的很近,企業就不這么淡定了,這時候很多企業會喊出口號,比如未來三五年,或者未來更短時間,大家加一把勁,最后能擠進這個排行榜,這樣一種訴求,導致過去我們很多投資,可能也有政府主導,也有民營企業自己做的。
但是如果仔細分析,這些投資背后的訴求,這種動力,跟我想講的進入500強這個榜其實有很多關系。而且國內可能從財經媒體角度講,其實也比較關注。大家可以關注今年,每一年大概是到7月份的時候,7月初,《財富》雜志會把當年的500強名單排出來,過去三年我觀察了一下,這個排行榜出來之后,媒體都會有很多解讀,這些解讀基本上都是一種正面解讀,比如中國每一年增加十幾家,什么板塊又怎么著了。今年我估計可能能突破100,去年是89,可能又是一個可以打做文章的這樣一個數字和題材。
但是,其實透過我剛才講的這些大家對大本身這樣的一種判斷,大本身并不以為這資本市場尊重,通過這樣一些敘述,你會發現,過分強調這樣一個東西意義不大。跟《財富》雜志比較齊名的有比如《福布斯》等,他們也有自己的排名,但是我們從來不講中國有多少企業是在資本市場最受尊重的企業,中國有多少企業是最創造價值的企業,這種排行榜從來不講,我們講中國有多少企業是大企業。我想這背后其實是一種浮躁的心態,因為這個榜上我們的企業比較多,而且速度增長非常快,而且再過一兩年,我們可能超過美國,可以把它擺平。所以,這背后我感覺,到目前這個階段,可能應該引起我們重視的就是,因為導向本身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為了說明這個事情,我這里不是因為有一個在價值觀上的訴求,然后給大家強拋這樣一個理念。我其實背后有很多實證分析,書里面講的比較細,我把中國上市公司分成十個組合,比如橫軸是他們十個組合按照投資資本收益率來分的,就是第十組是投資資本收益率最高的,第一組是投資資本收益率最低的。你會發現企業的投資資本收益率跟企業月的股票回報之間是正相關關系,這個是51%,意味著我用這樣一個簡單的指標能夠解釋中國上市公司估價變動的51%這樣一個情況,非常強的一個解釋能力。透過這個例子,能說明什么?看起來中國資本市場好像被中國大媽壟斷了,但是中國大媽們,她們也有她們理性的成分,她們知道什么是好企業,知道什么是創造價值的企業,而背后她們關心的是投資資本收益率。
另外,我這里有很多分析,由于時間關系不細講。這里給大家簡單說一下,我自己過去幾年還做過這方面的一些跟蹤,比如說這里我用投資資本收益率來構建一個投資策略,基本思路非常簡單,就是去買這種投資資本收益率最高的20%的企業的股票,去賣空投資資本收益率最低的股票,你會發現中國市場有一個非常高的異常的收益率,按照不同的資本定價方式來算,這個最高能到19.74%,意味著投資人在選股的時候是看企業的基本面,可以設計出一種交易策略,這種交易策略能帶來超過市場平均的,超過基準收益率將近20%的這樣一個異常的收益率。我們講中國資本市場其實是很了不起的一個事,但是為什么他們不干這個事,道理也非常簡單。我經常開玩笑說,經濟要排名,每個季度,或者每個月都要排名,可能熬不了那么久,挑一些好企業,可能熬不過這個排行榜排名的變化。因為中國每一個投資者,每一個基金公司都有這種傾向,就是短期的東西。但是,從長遠講,如果我們說我們要構造的是一個基業常青的企業,構建的是一個有質量的經濟增長模式,那么可能我們需要把這視野放的更長一些。經常搞投資的人會講,比如股票價格短期講是溫度計,就是跟市場情緒有關系,但是長期講是體重計,跟你的體重關系。而所謂體重,就是你企業的基本面,你創造現金流的能力。衡量體重的一個很重要的指標,就是看什么東西,我這里強調ROIC,其實是非常重要的一個事情。
我想可能透過這些實證分析,透過這些例子,我希望能說服大家,我們中國企業到目前為止可能過多的關注銷售收入,或者營業收入這個數字意義已經不再巨大了。如果以前我們講沒有大企業,我們就咽不下這口氣,要斗斗氣,這個目的已經實現了。而現在中國企業需要找到在創新模式上有獨特創新能力的企業出來,這反映這個企業在投資資本收益率方面應該有突破。這個問題放在一個更大的背景下來講,也是我在這本書里面強調的比較重要的一個方程式。為什么我覺得中國需要偉大企業,它在迫切性方面還有一個表現,如果沒有一批偉大企業的崛起,中國經濟轉型做不到。
大家可以看一下,這個方程式是會計上等價的一個關系式,就是“增長率=投資資本收益率×投資率”,我們現在講中國經濟轉型,講的比較多可能就是我們投資率相對會往下調整,因為我們過去很多,靠投資拉動,投資率很高,加入投資資本收益率不高,還是維持3%的樣子,比如上市公司3%的投資資本收益率,這樣投資率下降,增長率可能會下降,這是一個必然發生的事情,這也是為什么像政府非常緊張,比如第一季度增長率出來之后,增長數字不太好看,政府在投資方面又開始做一些規模比較可控的刺激政策,還是強調穩定房地產市場,開始強調對鐵路的投資。道理非常簡單,我們這一塊沒有信心,這樣能改變我們增長率最有效的一個指標,就是投資率。
換個角度講,假如說未來的十年,中國能夠涌現一大批偉大企業,而偉大反映在投資資本收益率方面,這些偉大企業的崛起之后,他們根本改變了中國經濟的微觀單位,就是中國企業整體的投資資本收益率。這種情況下,在這個指標上升的過程中,我們不需要一個很大的投資率,我們就可以獲得一個不錯的增長率,就是增長率可能不會像以前那么高,但是它要保持一個7%,或者說是左右的這樣一個增長率,可能我們如果能在這個指標上能夠有一個本質性的改善,可能我們不需要很高的投資率。那么,這樣中國的經濟轉型,這樣一個宏大的使命就結束了。從這個角度講,我是把中國偉大企業的崛起跟中國經濟的增長模式的轉型是連在一起的。換句話講,中國經濟的第二次長征,也就是中國企業的第二次長征,企業家應該有這樣一種意識使命感。
現在國內企業大概什么情況?我個人在這里簡單說一下,到目前為止我感覺我們的企業還是很多是停留在以規模為基礎的這樣一個階段,我們對規模的追求還是遠遠超過對資本市場尊重的追求,超過對價值創造的追求。給大家看一些分析,多元化,咱們國內企業比較強調的事情,不管央企也好,還是大的民企也好,到一定規模之后,都強調多元化,像最近一段時間,都講進金融領域了,有的有銀行牌照的要做銀行,沒有銀行牌照的可能壓做互聯網金融等等。我這里用中國A股市場上市公司做了一個分析,橫軸是企業的板塊數,就是相當于這個企業多元化的一個程度。縱軸就是用來衡量企業家職創造能力的指標叫ROIC,非常明顯的一個負相關關系,也就意味著企業在板塊數增加的過程中,它的投資資本收益率是下降,或者如果一個企業的經營目標是為了創造價值,得到資本市場的尊重,多元化至少在中國這個資本市場的數據現實是一個背道而馳的路徑。這里面我不排除有一些個別企業在這個路徑中能夠把這種價值創造能力能夠發揮到極致,但是作為一個大數定理,反映出的規律,我們可以看到,投資資本收益率跟企業的業務板塊數之間是負相關關系,這是中國資本市場過去20年時間給我們實證的一個分析結論。
那么,在這個基礎上,多元化的話,像央企,國企說的比較多,國企我做了一個不同的所有制形式的企業他們在投資回報上的一個比較,這是我們講的國企,而上面是非國有板塊。也就意味著我們現在如果大的這些國企還在做這些大的投資,某種程度上講,它規模可以做的很大,但是從統計線上講,它不太可能把投資資本收益率做到很高的這樣一個水平。而且現在的金融體系基本上70%以上的資金是分配在這個板塊,我們說的國有企業這個板塊,它的投資資本收益率比非國有板塊整體上講要低將近4到6個百分點。
大家可以做一個設想,假如金融體系做一個設想,把這70%的資金資源做一個更優化的配置,把更多資源配置到非國有板塊,中國經濟整體的投資資本收益率顯然會有明顯的改善,因為過多的國有資本投資會有一個擠出效應,會擠出對私營資本的投資,而私營資本的投資相對而言效率高一些,這是統計現象,也是大數據的分析結論。
從這個角度理解中國未來十年,我個人感覺更大的希望在這邊,而不是單純靠這個板塊,這是大家可以關注的一個分析。你多元化,就是一個極致是這樣一個圖示,大家可能會猜測這是什么東西?這是韓國的三星,在1996年時候的一個組織架構圖,它當時多元化的程度非常厲害,但是導致的后果是什么?債務權益低,韓國當時30個財團,債務對股東權益的比重當時到600%,就是債務是股東權益的六倍之多。這樣情況下,這些企業嚴格意義上講都已經破產了,他們能夠延續是因為金融體系能不斷給它輸血,不斷給它資金支持,這些企業能夠延續下去。但是,遇到1997年大的金融風暴,很多企業就陷入困境了。中國現在,在企業板塊里面,像去年我們進入500強的89家企業的債務權益比比美國的實體企業高一倍,中國企業其實目前已經出現了債務權益比高行的情況了。這背后很大的原因,也是跟我們企業過去一段時間為了進入500強拼命做的一些投資是有關聯的。
那么,這些債務會不會在未來導致中國出現債務危機,這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我覺得可能性不是很大。但是,在未來我們還需要靠更多的一些新增的債務去救濟這些企業,讓他們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的滾動,我想這將極大的惡化中國經濟的結構性問題,讓中國經濟結構性轉型這個宏大的使命就越行越遠。這是大家可以關注的事情,這是我強調我們為什么過分追求規模,過分追求多元化,過分追求銷售收入,對中國企業的未來其實并不是一件值得我們去感到驕傲的一件事情。
我簡單給大家講一下企業在戰略方面的一些誤區,過去幾年,我們在商業方面有一本書很暢銷,叫《藍海戰略》,強調藍海通過差異化的競爭優勢獲得競爭的比較優勢,從而創造價值。但是,中國很多企業家解讀藍海的時候理解成多元化,就是我進入一個新的行業,進入一個新的板塊,通過這種方式獲得投資價值,獲得更好的利潤。這種藍海的理解我覺得是一種誤區,而且這種理解在過去兩年應該說是得到很多企業家的認同。大家知道,中國現在已經進入很多行業都出現一個產能過剩的比較敏感的時期,很多企業沒有利潤,這樣一個微利時代,可能企業家覺得我做這樣一個行業,做本營業務可能沒有太大的成長潛力了,我需要進入一些新的板塊和領域。
那么,這里我同樣用數據做一個回答。這是我自己基于中國上市公司做的行業的投資資本收益率分布情況。從左到右分別對應著我們講的在這個行業里面排名第95%的企業,第75%,第50%,第25%,第5%,就是這五個關鍵點的這五個企業他們對應的投資資本收益率。通過這個圖示,一個簡單的結論就是我們講的行業內的差距遠遠大于行業間的差距,就是行業內做最好的企業,所能得到的投資資本收益率的提升要遠遠超過你貿然進入一個新行業,一個一般企業所得到的投資資本收益率的提升,我想這對我們很多企業,構造通過多元化的方式來擺脫目前的這種經營困境,或者擺脫目前的微利可能是一個啟發。你進入一個新的行業并不是不可以,但是你要了解你進入一個新的行業可能遇到的困難比你想想的多很多,而在本行業內,如果真正能把自己的核心優勢,差異化的特點,能把這些反映出來,有可能你提高投資資本收益率,變成偉大企業的空間會更大一些。我想這個圖本身也是給我們這樣一個啟發。
那么,未來中國企業要偉大,這個路徑在什么地方?我個人感覺,這本書可能是一個軟肋,大家提出問題,都關心解決問題的答案,我個人其實找不到一個特別好的答案,我能告訴你,根據我的分析,我會覺得中國企業很難做偉大,為什么中國企業會有對規模不可遏制的追求?但是,怎么改變這個東西?我講不出來。我想就個人的理解,這本書里面我也做了一些探討,我想強調兩個事情。第一個事情,我個人感覺,還是要改變我們制度基礎設施,一定要改變制度,一定要加強制度基礎設施的投資。中國過去經濟發展過程中,我們特別強調基礎設施的投資,高鐵、各種各樣的一些高速公路這樣的一些投資,我們非常強調,而且他們確實也為中國經濟的發展帶來很大的貢獻,但是我對制度基礎設施的投資非常薄弱,比如我們對法律的尊重,對產權的保護,對企業家精神的維護這方面做的很差。那么,這種情況下,它客觀上講,導致我們的企業家,導致我們的企業都有一個短視的現象,活在當下。大家知道微信里面也很多關于宇宙正能量的說法,基本上教育你要活在當下,不要考慮太多未來長遠的事情,就是理想情懷是很傻帽的事情。
但是,在這種環境下,如果要追求基業常青的企業,估計沒有起飛就被滅掉了,很多企業思考商業模式的時候更多是制度套利,看現有制度里有什么套利空間,通過這種方式,短頻快的迅速獲得資本,迅速離場,如果不離場,就會很悲哀。這種心態也是導致我們企業對規模,但不是對這種偉大有訴求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我這里有一個我自己的分析,我當時按照中國31個省市自治區,我當時把我們自己分析的一個折現因子(音譯),其實它是ROIC的一個倒數,它跟我們衡量審計的制度變量這些指標技NERI,指標越高,表明這個地區的制度環境越有利于商業發展。看到一個非常清晰的負相關關系,就是在我們進的比如制度環境相對比較好的省份,像江蘇、浙江、上海、北京,企業在做決策的時候面臨折現因子要低很多,也就意味著這些企業投資的投資資本收益率要高很多。從這個角度講,大家會發現,這個結論本身,就是我這里講的這個標題,改善制度本身有利于提高ROIC。所以,未來十年,我會覺得制度紅利本身很重要,而這個東西不能停留在口頭上,我們真正要采取措施,讓這種對資本的尊重,對價值創造的尊重能在制度層面上體下出來。對未來十年,我覺得這是很重要的前提,就是中國要出現偉大企業。
另外,我特別強調企業家精神。大家剛才也看到了,你尋找一種偉大的商業模式,它本身是一個高風險的這樣一種投資活動。假如說,偉大的商業模式成功率很低,我舉個例子,比如千份之一,只有一個企業,比如我們講頂層設計,中央清點一家國有企業,嘗試一種偉大的商業模式,可能你成功的概率就是千分之一,但是換一個角度講,如果有1000個企業做同樣的事情,做一個所謂能提升投資資本收益率的偉大商業模式,注定必然有一家企業最后會找到這個東西。中國未來需要有更多有創新精神,有企業家精神這樣的企業去摸索和探索什么樣的商業模式在未來能夠提升中國經濟,中國價值的商業能力,從這樣一個角度,怎么維護和創造這樣一個群體,怎么保護他們的積極性,怎么容忍他們去失敗,可能是在未來十年我們需要關注的一個很重要的事情。
總之,我個人感覺,在這本書里,我感覺如果做對了什么事情,應該是提出了一個我個人感覺還比較重要,比較迫切,比較具有相關性的問題,但是答案我自己確實沒有能力給出來。我自己也講過,可能我是希望在我十年,如果我還有體力再寫本書,我希望能找到十幾家,或者二十家真正屬于中國的偉大企業,對這十幾家企業做一個案例分析,透過這些案例分析,找出他們成功的共性,就是最小公約數出來,總結七八條,告訴大家答案在什么地方。但是,現在我只能說我們到了一個需要有偉大企業的時代,而這個偉大企業到底是什么?怎么去界定,我不知道答案。但是,我希望我們有更多企業家能夠通過他們的實踐,通過他們的嘗試找到這個答案。
我在書里面講了一句話,這個話可能是我的一個期許,未來十年的中國企業,我希望能有一批企業,一個偉大企業能夠崛起,代表中國經濟一片一片的金黃。從這個角度講,我們其實身逢其時,是一個偉大的時代,這個偉大的時代需要我們做偉大的事情,從大到偉大,可能是企業家現在需要做的最有價值的,最值得追求的這樣一個事情,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