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在1999年就提出:21世紀的領導人,將由管理別人轉向管理好自己。攘外必先安內,古往今來,任何一位偉大的人物,無不是管理好自己的典范。
莊子說:先有真人,然后有真知。如果不能做到化知為智,知行合一,老板四處聽課,整天讀書,學得再多,也可能與事無補,甚至適得其反。
一個企業只能在企業家所能達到的思維空間內成長。老板的格局,決定企業的空間。
如果把企業比做一輛車,老板可能是發動機,你跑得快,動力足,企業成長的速度就快。老板可能是方向盤,你有目標,有方向,企業就不走彎路錯路。老板可能是剎車器,你有節奏,知進退,企業就不會失控亂跑。老板可能是潤滑油,你能整合,善分工,企業系統就有凝聚力。
企業階段不同,老板特長不同,角色重點可能不同。但是,老板一定不能當絆腳石,成為企業成長的瓶頸和最大障礙。
人是環境的產物,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中國商人一直的草根地位,決定了其自強、堅韌、務實、開拓的草根精神,但同樣也形成了他們身上的草根思維,典型表現在七大特征:急功近利,物質崇拜,好走捷徑,血緣認同,以鄰為壑,隨遇而安,官商一體。
當下的企業老板,面臨著雙重任務:擺脫過去,開創未來。
創新變革,是一場靈魂深處的革命。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企業家精神的本質,概括為:創新是靈魂,冒險是天性,合作是精華,執著是本色,敬業是動力,學習是關鍵,誠信是基石。
老板創業,通常有三個階段。
一是掙錢養家,生存壓力,創富第一,解決的是人與物的關系。
二是社會承認,事業成就,榮譽至上,解決的是人與人的關系。
三是自我實現,追求理想,享受快樂,解決的是自己與自己的關系。
為金錢而戰,但不能總是一切向錢看。掙錢如同吃飯,飽了還想吃,一定會撐壞身體。
為榮譽而戰,也應適可而止保持清醒。浪得虛名,便易動妄念,膨脹浮躁,背道忘本。
最高境界,一定是使命擔當,為自性而活。過程便是結果,此刻即是彼岸。無關得失,只在內心。至樂無樂,至譽無譽。
每一個臺階,跨越艱難,既要有外力,更要有自覺。
人到中年,最好的狀態,是勇于打碎自己,在否定與清理中升華。勝人者力,自勝者強。
老板和員工,通常有三種關系:利益共同體,事業共同體,命運共同體。
員工要思考的是:我希望老板給我的是遮風擋雨的屋頂,還是施展才華的舞臺?
老板要思考的是:我希望員工是被動為任務而工作,還是主動為生命而努力?
簡單地說:老板與員工是在賽跑,老板跑得快,老板炒員工。員工跑得快,員工炒老板。
經濟學家哈耶克說:人類關系中的危機,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精神危機。
莊子在《人間世》里說:凡事若大若小,寡不道以歡成。事若不成,則必有人道之患;事若成,則必有陰陽之患。若成若不成而后無患者,唯有德者能之。
老板做企業,既不能有人道之患,也不能有陰陽之患,靠的這個“德”是什么?值得我們深思。
市場,永遠充滿著機會和誘惑,一路狂奔,永無止境。
要停下來問問:我們為什么要出發?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不能再用拼命的方式做企業。行有不得,反求諸已。要學會拼德行,拼正念,拼智慧。
學會尊重別人——因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
學會尊重自然——因為不掠奪,所以有智慧;
學會尊重自己——因為不茍且,所以有品位。
概括起來,老板創業,第一階段是為生存而戰,第二階段是為生活而戰,我們要追求達到的,是第三階段,為生命而戰。
只有活出生命的莊嚴,才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