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要看你的業務是以什么為重。如果業務是以產品為重,你就要借助通路,重視以通路為重的產品,如果通路無法把產品帶出去,就要加強經營。譬如我做糕品,如果沒有通路,除非產品很大、很有名,否則我就必須借用現有的通路。
這要看競爭條件和競爭環境。資源要專注在讓業務可以貫穿上。
這是什么意思呢?我的資源要足夠,能把我生意的循環完成。譬如我在鹿港要經營一個品牌,就要有通路,我的資源夠開一家店,可以吃七成的鹿港市場。如果我想打全省市場,要把生意做完整,就要在全省各百貨公司設據點,但如果我手上的資源不夠,就不能這樣算。
所以做生意,就是要看你的商業模式。你的客戶是通路也沒關系,就把后端搞定。如果你的通路不替你賣,消費者就不埋單,譬如早期宏碁自己就有通路“宏碁資訊廣場”,理由就是那時沒有通路。現在通路那么多,宏碁自己就不經營了,而是借助這些通路商。但當時也是要宏碁的資源夠,才能發展這樣的策略。
所以,企業就是用有限的資源把整個業務的循環完成,能不能完成,就是你經營的挑戰。你要了解產業生態,懂得借助別人,但最重要的就是企業活動的循環要完成 在你的企業資源下完成。
事實上,再怎么大的企業也都是沒錢的,企業的現金流都很緊,所以沒有錢不能作為創業的問題。沒有錢是經營的客觀條件,外界競爭激烈也是客觀條件,合作伙伴、通路不埋單也是客觀條件,企業經營不能抱怨這些,這些都是天生的,對這些要欣然接受、樂于挑戰,這是心態的問題。
你不認識自己的客觀條件,抱怨人家不識貨,那都沒有用,別人不懂是應該的。重點是自己做通路是否絕對必要。如果要經營通路,通路就變成你業務范圍之內的活動,變成你的生存條件之一,就像開發產品一樣,對它你要有絕對的把握。
在這里有兩個重點:第一,有無經營能力;第二,客觀環境中還有無生存空間。如果競爭已經很激烈了,你就要考慮它是否仍然值得投資。
譬如蘋果就自己做通路,理由很簡單:第一,蘋果的產品跟別人不一樣,要買蘋果東西的人如果進到一般通路去會對蘋果不利,原本是要買蘋果的產品,這樣還順便看到別人的,價格一比較就不會買蘋果的了;第二,通路可以塑造蘋果獨特的形象;第三,蘋果把通路變成它主要的營業范圍,所以全部都是直營;最后,蘋果有足夠的資源,有生存的空間,有差異化。這就像精品店跟一般店的定位不同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