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我接觸到的企業咨詢案例中,企業家們咨詢最多的,是轉型問題。包括企業要不要轉,什么時候轉以及如何轉。
我的觀點是:經歷了3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們一直追求的是高增長、讓GDP變大,但是站在今天,我們發現這個“大”是無法持續的,所以必須轉,因此我提出“不可持續是無法持續的”。企業,最重要的一點在于活得久,也就是要“可持續”。
比如像海爾,海爾這家企業花十年的時間做一件事情,就是基于互聯網的制造企業轉型。海爾甚至為了“基于用戶”這個理念,把它整個組織都打碎了,一家8萬人的企業裁掉了6萬人,變成了2萬人,三個人就是一個經營單元,也正是這個調整,正是因為它有用戶思維,使得這家傳統的家電制造企業,可以成為今天,在世界上產生自己價值的一家企業。
再比如稻盛和夫帶領下的日航。2010年日航創造了歷史上最高盈利的記錄:1884億日元。不過這不是因為他調整市場帶來的巨大的變化,而是他把成本直降了50%。他是怎么做的呢?就是全員的、徹底的改造。當你徹底改造的時候,你就一定可以得到最佳的改變。我一直認為轉型比升級難,原因就在于,企業自己一定要脫胎換骨,否則轉型不太可能實現。
又比如過去三年,新希望六和集團的轉型,是通過戰略轉型與組織轉型雙驅動,向自己挑戰。通過開放組織、組合新的資源和新的能力,一家傳統的農牧企業最終成功轉型成為農牧食品企業,并開始讓終端消費者觸摸得到。
這三個例子說明,企業轉型有兩個特點,一個是需要持續改變;一個是這種改變一定得是蛻變,要向自我挑戰。而如果想要具備上面這兩個特點,我建議企業要做到以下五個方面:
第一,擁有變革領導者,找到致力于推動變革的管理者。很多時候變革的障礙來自于現有的管理者,因為現有的管理者在很大程度上享有組織當中既得的部分,我不說是既得利益,至少他有既得權力。
第二,擁有對的人,團隊成員的價值觀要一致。轉型有非常多的風險,非常多的不確定性,如果在價值觀上猶豫,就會出問題。
第三,擁有有效溝通。有效溝通非常重要,因為只有這樣才可以上下同欲,欲是欲望的欲,也就是大家都瞄準同一個目標。
第四,擁有平臺型組織,要給員工建立開放、協調、能提供價值服務和幸福感的平臺。組織變成平臺,為員工創造價值提供幫助和支撐。
第五,擁有發動機文化。轉型需要激發公司的活力,需要嘗試新的東西,做到這一點就需要授權、激發與激活你的員工和組織。
在過去一年我實際接觸到的管理咨詢案例中,有一些讓我印象特別深刻的案例,其中就包括把自己連入共享經濟模式的五星控股。
我接觸這家公司已經超過十年,他們在五年前就開始做共享經濟的模式創新。五星控股創立的“匯通達模式”,就是把農村、鄉鎮的夫妻店資源,鏈接到匯通達的平臺上。每個村都建立信息點,幫助小老板在前端獲取顧客,同時在后端,可以得到優化的供應鏈,匯通達會當天為小店配貨,這樣小店就不需要準備很多貨,只出樣和售賣產品就可以。
匯通達不需要擁有小店和店員,但是鄉鎮網店的這些店和店員,某種意義上也是匯通達的。借助分享機制,大家組合在一個生態圈內,都得到好處。匯通達目前大概有一萬五千個網點,2016年會做到五萬家左右,覆蓋更多的省份。他們不僅做了家電產品,還打破了行業界限,農機、農貿、電動車都納進來,這個模式發展得很順利,已經可以服務1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