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3日和4日,美股下跌并沒有沖擊到A股,而美國政府再黑中芯國際,卻引發了9月7日下午的暴跌。滬綜指跌到3292點,跌幅達1.87%;創業板跌到2641點,跌幅達3.33%。從投資行為學的角度看股市,暴漲暴跌的原因只有一個:人性的本能缺陷。尤其是短期事件驅動的股市漲跌,和股市技術面有一點關系,和公司基本面幾乎沒有關系。
股市的情緒性漲跌是群體心理行為,市場投資人無論基于什么理由(或完全沒有理由)選擇買入或賣出,都不是孤立的個體行為,而是一種共識機制。如果把公司基本面改善或惡化所引發的價格波動定義為“理性行為”,基于外部沖擊或政策面所引發的價格波動就是“非理性”。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席勒教授的《非理性繁榮》一書講到:傳統經濟學的基本假設是把市場投資人看成理性人,許多經濟學家在解釋股市暴漲暴跌的周期性現象時仍然堅持這個假設就不對了。股市投資人并不理性,他們的決策和判斷經常受直覺思維的影響,而直覺思維包含著許多偏見或沖動,這些偏見或沖動則催生了盲目的追漲殺跌。
在我看來,人的直覺思維在股市中還會形成默契,一只股票莫名其妙地突然上漲或下跌,有人操縱的是“合謀”,無人操縱的則是“共識”。每一只股票的股東都是共識群體,其中總有一部分人是活躍的交易者。他們彼此之間未必有組織地“合謀”,卻會在某一個價位同時行動,助推股價的漲跌。股票交易者有時會自言自語“差不多了”,此時交易量放大就是個信號,經常也被稱為“盤感”。過一段時間回頭望去,就可能看到相對一致的波動區間。如果是個股,技術分析手段可以量化為支撐和壓力,簡稱“撐壓比”。無數個股的“撐壓比”就會構成其所在市場或板塊的波動區間,從而產生共識群體的一致行動。在智能化系統日益普及的現代股票市場,股市投資人的共識機制不斷產生,股市的波動性也因此不斷提升。
此外,伴隨著股票交易稅費的下降,投資人參與股票價格波動的激勵機制也不斷增強。在紐約股票交易所的創始人們共同簽署的“梧桐樹協議”上寫著“股票交易傭金不得低于3%”,而后逐年下降,直到納斯達克市場成立,股票交易傭金的壟斷價格才被徹底打破。如今在美國,每筆股票交易的固定費只有幾美元到十幾美元,只有極少數大公司依然堅守百分比傭金制。中國A股有印花稅,6年前還是雙向課稅,再加單邊傭金3‰。如今印花稅已降到單邊1‰,傭金0.2‰~0.3‰,股票買賣一次的全部費用已下降到2‰以下。
現代股票市場,波動頻率提升,交易費用下降,共識群體的行為也有了趨同性。從這個角度看A股,去年“牛轉熊”,滬指旱地拔蔥直上3288點,數次回撤到2650點。今年一舉突破“滬指3000魔咒”直上3450點區間,數次回撤到3280點區間。從去年頭部約3280到目前腳部約3280,看似偶然,其實有群體共識。創業板一路高歌,今年兩次沖擊2900點區間,3次回撤都在2600點之上,這也是一種群體共識。由此判斷當前A股,9月7日暴跌,滬綜指跌到腳踝,創業板踩上跳板,外部沖擊引發的情緒性拋售“差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