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0年1月雷軍第一次提到這個項目,到2010年4月正式投資,這其中的時間大多用于調研與內部的溝通,說實話,這是一場有風險的投資,我們用了很長時間去做這個項目的準備工作,對行業、對手機市場我們做了很多調研,也做了很多財務沙盤模型,可能會有幾種情況出現,最差又可能會是怎樣。B輪投資,雷軍他們是9月提出的,12月正式投資的。
此前與雷軍也有一些項目合作。比如Vancl。但小米這個項目,我們最終會投,也是看中雷軍的態度,他自己干,自己當CEO兼董事長,如果他只是一個投資者,那就未必是這樣了。
在4月份我們第一輪投資的時候,小米手機的團隊還沒正式起來,這幫人都沒干過手機,產品都還沒有出來。周光平是7月份之后的事情,但即使他干過手機但并沒有在創業的環境下做過,以前都是有平臺基礎的,憑什么這幫人能做起來?能把產品做好?即使做起來,一兩年之后,其他的公司復制同樣的模式,是否會把這家創業公司逼死了?
當時我們投資也是下了很大的決斷力的,就是覺得這個是有可能的,有市場的, 有機會的,一旦做成,是可以做得很大的生意;而且雷軍在應用、軟件、產品內容的軟服務鏈很成熟,比單純的硬件廠商更有準備,生態環境的基礎更好。
從目前來看,硬件本身是不會虧錢的,可以賺一點,小一點,至于最終是從硬件還是軟件賺,還是兩頭都要賺,這個需要時間,可能兩方面都賺。
從現在來判斷,小米手機的 銷售 速度會比三星和HTC要快,我們此前對盈虧平衡點是做過測試的,比如銷售到多少數量會達到怎么的收入數據等,但這些數字我不能說,但我可以肯定地告訴你,5年之內,肯定賺錢。
軟硬件的融合度的確是個很大的挑戰,硬件公司和軟件公司想的東西是不一樣的,溝通是有不同的,但這一點,正是雷軍下定決心要自己做硬件的主要原因,硬件和軟件團隊的融合度和溝通方式更好,而且,如果不是用創業的方式去干,這事也干不成;說實話,目前大家提出的這些挑戰和風險,都是預期內的,都是當時我們考慮到的,也是促進這個團隊下決心做事的主要動力。
目前的樣機大家給的總體評價還是很好的,性價比、應用都反饋不錯,拍照功能不夠好這個是可以改進的,界面也不算差,還是可以的;
其實在 營銷 方式上,用戶的反饋、評價和關注很高,現在訂貨的情況也很好,正好也可以給OEM廠商看,在廠商那里更被重視,從他們那里得到更多的機會和資源籌碼。這種營銷方式是策劃得非常好。
但還有一個問題是沒法預期的,那就是隨著時間推移,可能會出現什么新的情況?是的,這個是挑戰,比如接下來手機的量產問題,幾萬臺、幾十萬臺的生產,品質如何保證?但生產環節是一個需要磨合的問題,不是一個能不能做的問題。
接下來的挑戰應該是在這幾個方面:手機如何更炫、效果更好;手機上的插件和內容是否足夠多;應用體驗的提升;如果騰訊(微信)起得很快,怎么應對等等。
(作者系啟明創投合伙人童士豪)(本報記者段曉燕采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