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說的經濟轉型指的就是中國已正式進入消費社會,按照國外的經驗,很多行業的增長故事都將重寫。中國2008年人均GDP已超過3000美元,2010年則有望超過4000美元。按國際經驗,當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會大幅加快,很多內在需求會爆炸性釋放出來——那些過去幾年押注中國消費升級的投資者都收獲頗豐。
從發達國家的消費結構升級經驗來看,居民消費結構升級一般按照“衣食—住行—醫娛”路徑進行,即經濟發展初期,居民對食品、服裝等需求最迫切,隨著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這兩者的支出比重會逐漸下降,而與住行相關的汽車、家電等耐用消費品所占比重會迅速上升,這過程當中百戶汽車、家電的普及率會得到迅速提升,當這部分需求達到飽和以后,人均收入進一步提高時耐用消費品所占比重就不會繼續增加,甚至有可能下降,而與醫療保健、娛樂相關的服務支出所占比重則會持續上升。
從美國來看,消費結構中耐用品的占比從19世紀40年代就開始持續下降,服務消費在整體消費中的占比則處于持續提升過程中,而醫療護理是提升最為明顯的消費支出。從日本來看,其耐用品得到普及的時期約為上世紀50-60年代,從60年代中期開始,食品、衣服、家庭耐用品在居民消費支出結構中的占比持續降低,保健醫療、交通通信、教育、娛樂等的占比持續上升。韓國耐用品普及的時間更晚,大約在上世紀70-80年代,但毫無例外的是,在耐用品普及后,居民的消費開始向健康、交通、通訊、娛樂等服務性支出傾斜。
2000年,我國城鎮居民的恩格爾系數首次下降到40%以下,并且逐年下降,2000年以來,是我國城鎮居民收入增長最快的一個時期,所有支出的絕對數上都有很大幅度的增加。
國泰君安認為,我國城鎮居民消費結構已逐漸完成耐用消費品的普及,開始向服務性消費支出轉變,這決定了在娛樂服務、醫療保健、健康服務、高端奢侈品、品牌服裝等方面的消費將會急劇增長,而農村居民在各類家電和低端消費品方面還有較大的發掘潛力。
總體來看,擴內需將是未來很長一段時間我國政府的政策方向,而消費類投資標的無疑也將替代投資、出口類標的成為 資本市場 的寵兒,而社會消費結構的這種變化,也在資本市場上得到了非常直接的反應,相應的 上市 公司股價一飛沖天,為投資者提供了非常好的投資機會,大消費板塊將迎來牛股迭出的時代。
國泰君安的研究報告指出,國內已有消費主題基金12支,大部分成立于2010年。除了3支被動型基金外,其余均為主動型基金。這些主動型基金對消費概念的劃分各不相同,行業分類方法也各有差異。有采用證監會行業分類、申萬一級分類、申萬二級分類、GICS一級分類、GICS二級分類等。有些消費概念較窄,大部分則概念較寬,涵蓋了眾多可選行業,投資標的較為寬泛。
該報告建議投資者關注正在發行的工銀瑞信消費服務行業股票型基金,該基金明確投資于GICS一級分類中的日常消費行業、可選消費行業、醫療保健及金融四個行業板塊,寬泛程度適中,也最接近日常生活中的消費主題,易于投資者理解,其風險收益特征也較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