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者想要再次恢復消費信心,幫幫他們!
人們已經厭倦了那種消費時縮手縮腳的心態。市場觀察家現在使用的一個術語是“節儉疲勞”(Frugality Fatigue),意思是在困境之中抑制住購買渴望的消費者,想再次消費。顯然,一些消費者仍然不太有信心恢復以前大手大腳的購物習慣。但是,大部分消費者對于恢復購物習慣卻是興致勃勃。
很多跡象表明了消費復蘇的趨勢。謹慎思考之后再購買的情況有所減少;知名品牌和不打折時裝的
銷售
情況更加喜人;高端個人護理用品銷量上升;人們外出就餐的頻率更加頻繁,而且一旦外出就餐,選擇的是那些高價位的餐館。餐桌上,人們又像以前那樣,點上開胃菜和飯后甜點等,花費高于預算的情況又回來了。越來越多的人計劃把自己的稅金退款花掉,而不是用它們償還債務。
正如我們一直勸告的,在經濟形勢再度回暖時,人們表現出“新式正常性節儉”(new normal of frugality)。但隨著經濟表現出再度增長的復蘇能力,消費者會消費得更多。
這種情況是可以預見的。比如美國人。美國人是消費者而不是儲蓄者。如果讓美國人節儉,那簡直是一個神話。美國人一直以來的習慣就是消費,這就是美國人的特點。但其他發達國家則不是這樣。比如英國人和其他歐洲人,他們是儲蓄者而不是消費者。學者謝爾頓·加龍(Sheldon Garon)最新撰寫的經濟史表明,這種國籍消費區別根植于19世紀,當時各國的道德勸說、政治和慈善機構有著顯著的差異。
當時人們如果沒有現金或信用卡,那么就不能消費,直到今天仍然是這樣。但是在美國,一旦人們感覺又富裕了,那么他們就開始消費。加龍明確指出:這就是文化。
一旦富裕起來,人們不會節儉,這不僅是因為文化和歷史。美國消費者傳統的消費樂趣也幫助解釋了一點,為什么美國一直以來都是一個有助于創新的好市場。因為消費者一直有購買新產品的需求。
在消費和儲蓄上,美國人的消費相對優先級表明,地域人群情況不一定總是決定一切。歐洲人相對而言年齡更大,因此本來應該是消費者而不是儲蓄者;而美國人相對年齡較小,本應該是儲蓄者而非消費者。文化是一種強大的驅動力,其影響力甚至大于消費動機和消費倡導。雖然歐洲人有較強的政府福利保障但卻更偏向于儲蓄,而美國人的政府福利保障較弱卻消費得更多。
最近美國家庭財務狀況有所改善,因此美國人的消費文化再次發揮作用。在經濟衰退時期,個人儲蓄率飆升,但是現在已經下降到21世紀初的正常水平。未來儲蓄率也不會再繼續上升。
作為品牌
營銷
者關鍵是要把握住消費者的消費心理,否則將錯失讓企業重新獲得增長的機會。當營銷者做好準備時,他們懂得營銷信息傳播的重點不是“杯子里只有半杯水”,而是“杯子里還有半杯水”。
在今天動蕩的市場上,什么樣的市場發展前景都不是必然的。但是有一點,隨著不穩定性和困難度減弱,消費者正重新義無反顧地再度消費。品牌營銷者在抓住機會的同時,還要記住一點:消費者希望再度恢復消費信心。請幫助他們!
消費者行為:隨性消費
京ICP備1200555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