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故事大道理:思維的誤區
有位教授向學生出了這么一道考題:一個聾啞人到五金商店買釘子,先用左手捏著兩只手指作持釘狀。
有位教授向學生出了這么一道考題:一個聾啞人到五金商店買釘子,先用左手捏著兩只手指作持釘狀。
我認識幾位老板,都是50、60后生人,他們高中沒有畢業,勉強算是初中生,因為他們都是在半工半讀年代念的中學,所學知識有限。
寬容對于一般人來說都非常重要的話,那麼,對于居于上位的領導人來說,就更應該是一種必須具備的素質了。
最近重溫了《名將是怎樣煉成的》,頓時心中又增添了幾份對“名將”的敬仰之情。名將的修煉之路需要通過六個階段的學習“一年級學習的是理論;二年級學習的是實戰;三年級學習的是冷酷;四年級學習的是理智;五年級學習的是判斷;六年級學習的是堅強?!?/p>
中國古人以“立德、立功、立言”為三不朽。歷史上能當得起“三不朽”的人物并不多,以過去這一千年而言,宋朝的范仲淹、明朝的王陽明、清朝的曾國藩,算是屈指可數的典范。假如以這個標準來衡量,王陽明(即王守仁,1472—1529)幾乎可以說是明朝三百年最偉大的人物了。
領導或部門領導不要總是對員工持懷疑的態度。作為一名企業員工,誰都有人格和尊嚴,如果一名員工被懷疑,特別是個人的道德情操被懷疑,那么勢必極大地挫傷其工作的主觀能動性。同時,其他員工也會受其影響,員工人人自危,把工作中的創新當作“雷池”,不敢逾越一步。
越戰期間,美國好萊塢曾經舉辦過一場募捐晚會,由于當時的反戰情緒比較強烈,募捐晚會以1美元的收獲而收場。
一個跟隨爺爺、奶奶一起去旅行的小男孩,看到路邊一塊反對吸煙的公益廣告,上面寫著:“吸煙者每吸一口煙,他的壽命便會因此縮短兩分鐘”。
在中國如果一個人走上管理者崗位,他們都會在借鑒和學習了一定管理知識的基礎上信奉、秉承和踐行著自己的管理哲學。因為每個人的成長經歷和所受的教育有差異,所以會表現出不同的管理思維。
任務控制必須成為管理者的一種工具:首先,了解工作和任務的區別;其次,對人員配置進行主動控制。某種程度上,工作設計這種工具是靜態的。然而,它也有動態的部分,我稱之為任務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