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小時有神童之譽,但他認為讀書登第并非頭等大事,只有成為圣人才是做人的頭等大事。25歲那年他赴京應試未中,卻只淡淡地告訴友人“人皆以不及第為恥,吾獨以不及第而動心為恥”。說明他已經超脫了世俗的功名觀念,形成了自己獨到的價值體系。
28歲中進士后,王陽明步入仕途,并于弘治十七年(1504年)33歲時擔任兵部主事(大約相當于今日國防部的一個司長)。兩年后新皇帝武宗即位,重用宦官劉謹,把戴銑等21人送進大牢。王陽明上疏聲援戴銑,卻慘被廷仗四十,打得皮開肉綻,再被貶到貴州龍場當驛丞(招待站站長),手下僅有管理員1人,馬23匹。1508年春三月,歷經九死一生的王陽明到達龍場。當時的龍場“萬山叢棘,蛇獸出沒,瘴癘相侵,苗彝雜居”,連個住處也沒有,只好在龍崗山腰的東洞“就石穴居之”,并題寫“陽明小洞天”于洞口,這便是“陽明洞”的由來。
在經常絕糧斷炊的困窘中,陽明恬淡自適,潛心研究 易經 ,得悟格物致知之理,并提出“知行合一”說和朱熹的“知先行后”說相抗衡,而且在明末傳到日本,形成了德川時期十分流行的“陽明學”,對后來的明治維新有很大影響。我們在陽明洞口看到光緒年間四個來訪日本人的題字,表達了他們對王陽明的敬仰。
但中國人對“知行合一”反而不那么重視,而且有不少誤解。例如孫中山,為了革命的需要,還專門寫了一本小書《知難行易》來加以批駁。由于中文一字多用,要辨清所謂“知先行后”、“行而后知”、“知易行難”、“知難行易”等論題,必須要先從“知”、“行”和上下文的關系來判定文意,才能進一步討論,否則許多爭議都是牛頭不對馬嘴。例如孫中山《知難行易》中的“知”指的是“知識系統(tǒng)”,和一般人“知易行難”所指的“聽到了”的知明顯不同。
所謂“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認識和實踐的關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識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踐履和實際行動。著名領導力訓練專家譚小芳老師認為,“知”與“行”的關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踐履的關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實際行動的關系。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兩層意思。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
王守仁認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為“兩截”。他說:“知行原是兩個字,說一個工夫”。從道德教育上看,他極力反對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脫節(jié)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歸之于個體的自覺行動,這是有積極意義的。因為從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識高不開道德行為,道德行為也高不開道德意識。二者互為表里,不可分離。知必然要表現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認識和道德意識必然表現為道德行為,如果不去行動,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認為:良知,無不行,而自覺的行,也就是知。這無疑是有其深刻之處的。
2、以知為行,知決定行。
王守仁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在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他的意思是說,封建道德是人行為的指導思想,按照封建道德的要求去行動是達到"良知"的工夫。在封建道德指導下產生的意念活動是行為的開始,符合封建道德規(guī)范要求的行為是“良知”的完成。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說主要針對朱學而發(fā),與朱熹的思想對立。程朱理學包括陸九淵都主張“知先行后”,將知行分為兩截,認為必先了解知然后才能實踐行。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正是為了救朱學之偏。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說深化了道德意識的自覺性和實踐性的關系,克服了朱熹提出的知先后行的弊病,但是同時也抹去了朱熹知行說中的知識論成分。王守仁的觀點雖然有利于道德修養(yǎng),但忽略了客觀知識的學習,這就造就了以后的王學弟子任性廢學的弊病,清初的思想家甚至把明亡的原因歸于王學的弊端。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這是明朝大儒王陽明臨終前說的一句話。望文生義,我就不多解釋。但文字之外的寓意是什么?我說到,并做到了,問心無愧——這才是核心。王陽明畢生倡導“知行合一”,說的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問題?,F在的理解就是人要有鴻鵠之志,但必須腳踏實地的實踐。反觀企業(yè)領導的生存現狀,理論不能結合實踐是一硬傷。
知與行,經常像河的兩岸,各行其是??沼兄R或只懂行動,都沒法創(chuàng)造價值,不論個人或組織都服膺這樣的道理。知行合一!著名領導力訓練專家譚小芳老師了解到,很多學員也看一些勵志書或者講大道理的文章后,但最令人苦惱的就是這句——“講的很有道理,但做起來很難”,之后再好的道理也沒用,道理也就白講了。前段時間,看了巴爾塔沙·葛拉西安的《智慧書》——給我最大的啟示就是,不光要知其“理”,還要知其“用”。為與不為皆存乎一心!知道一定要做到么?“不一定”。
關于知行合一,我們先談談“知”——蘇東坡寫過一篇《喻日》:有一個生來失明的人不認識太陽,就向明眼人請教,有人告訴他說:“太陽的形狀象銅盤。”說著敲擊銅盤使瞎子聽到聲音。有一天,瞎子聽到鐘聲響,認為那就是太陽了。又有人告訴瞎子說:“太陽的光亮象蠟燭。”瞎子摸了蠟燭知道了形狀。有一天,瞎子摸到了管樂器籥,又認以為是太陽了。太陽與鐘、籥差得遠呢,而瞎子卻不知道這三者的區(qū)別。這是由于瞎子從未見過太陽而只是聽人說說的緣故。“太陽”這個如此簡單的具體事物認識起來就這么難,那么抽象的道理認識起來就更是不容易了,這說明人的認“知”是多么不容易呀。
下面我要說“知行合一”的另一半“行”的重要性:知來自于行,知的目的在于行。一個北方人想學游泳,就向善于游泳的一個南方人請教,但是無論這個南方人如何用正確的方法教他,北方人甚至把游泳的訣竅背的滾瓜爛熟,只要北方人不下水,他是沒法學會游泳的。“知痛必有自痛方知痛,知寒必有自寒方知寒,知行不可分”。還是說孝敬父母的問題,如果你平時沒有時間陪陪父母,說明你現在是不知道孝敬父母的重要性,只有在父母去世后你也許會有所感悟,甚至只有到了你到了老年,你才真正明白這個道理,才真正有“知”,可惜那時已經晚了。
在中國的文化中,往往是越簡單的東西越難做到。而如果想要達到這種境界就必須要做到知行合一。對于 企業(yè)管理 也是同樣,知行合一應當成為中國知識型企業(yè)的新商業(yè)倫理。在著名領導力訓練專家譚小芳老師看來,“知行合一”的價值,“甚至已經超越了單個企業(yè)的管理,變成一個新的商業(yè)倫理,它創(chuàng)造了整個互聯(lián)網經濟,對未來的年輕人而言將更為有效。
美國人善于創(chuàng)造概念與理論,是知的典型,所以美國向外輸出知識。日本人善于做事,非常實干,是行的典型,所以日本更多地是向外輸出有形產品。我們國人講究的是知行合一,可是做的不好:在知的方面,我們知道很多,因為我們一直在引進知識(經濟學家胡鞍鋼2003年指出我國現階段處于引進知識的階段),學習引進的知識,跟著別人轉。
學來的東西,遇到國情、企情便水土不服,或藉口水土不服,轉而繼續(xù)引進新的知識,繼續(xù)學習,如此形成了一個不良的循環(huán)。其結果是,讓更多的人停在知的層面而行動不力。換言之,我們知道很多,卻又創(chuàng)造不了很多可以向外輸出的東西。日本企業(yè)很驕傲地說:“知不等于會”。確實,他們可能知道得并不很多,但是他們做得確實好。連美國的管理大師們也驚嘆于此。
回顧我學習 過的領導層學員達數萬人,他們在接受我學習 之前也大都經過多次的 管理學習 。我在學習 過程中,讓他們結合曾經學過的某個具體的管理知識(工具或方法)與自己的管理實踐談談心得體會,大部分學員的回答是“還沒實踐過”。管理是講究成本的,一味求多,學到那么多知識卻不用。這是一種巨大的浪費。對公司而言,是浪費,對領導者本人而言也是浪費,浪費時間,精力與體力。
知者多喜于學而憚于行,行者常碌于為而訥于知,唯具使命者方能知行合一。作為學習 師,在知的基礎上,我要求自己做到抓一切機會去實踐、體驗、感悟自己所要傳授的知識與技能。當我在公司做 營銷 總監(jiān) 、策劃總監(jiān)的時候,之所以取得一定的成績,也是將知道的一些知識適當運用的結果。所以我想,一個真正的領導者,務須做到知行合一,降低學習的成本,提升自己的修養(yǎng),同時給下屬做一個知行合一的表率。
每次,我提及周邊哪個人又毅然地辭職創(chuàng)業(yè),或者遠走他鄉(xiāng)追尋理想,都會被別人澆冷水:他是成功了,可是又有多少人也這么做了卻沒有成功的呢?我的邏輯是:有想法,去實踐,至少有實現的可能性。這種可能性是最最重要的。而很多人的邏輯則是:沒有必勝的把握就冒失行動,會比原地不動輸得更慘。這兩種邏輯都沒錯。問題在于什么對你是最重要的,是穩(wěn)定,還是生命的激情?我有個前同事先是辭了職開了貿易公司掙了不少錢。
最近聽說他賣掉了掙來的兩幢房子去實現自己的心理工作室的理想,結果賠得血本無歸,如今又回到了當年辭職時的原點——甚至還不如當年,辭職時畢竟他還有點積蓄。但我堅信經過這次打擊,他會更成熟,而他有創(chuàng)意的生命力則會引導他最終走向輝煌。即使到最后,他依然沒折騰出什么來,至少他可以問心無愧地寫個墓志銘:想做的事,我都做了。這比渾渾噩噩過了一輩子安穩(wěn)日子更值得尊敬。此外,在企業(yè)調研與咨詢的過程中,著名領導力訓練專家譚小芳老師了解到,業(yè)界內經常能聽到XXX職業(yè)經理是理論家,但華而不實、中看不中用等等。更有眾多資方老板為之痛心疾首,自此拒絕引用 職業(yè) 經理人 。
原因很明白,個別企業(yè)領導說的多,做的少,或者說的和做的不一樣,更有甚者光說不練。其實,這樣例子不在少數。這里有我國目前企業(yè)領導生存環(huán)境不成熟的原因,但可以肯定,更多的是我們經理人自身的問題。在著名領導力訓練專家譚小芳老師看來,要從如下幾個方面在解決:
一是要有使命感。
僅僅是為了一份工作,一份薪資。是否專業(yè)對口,是否業(yè)務熟悉,是否對 企業(yè)文化 認同,是否對老板風格接受……都無從談起。更多的是抱著“騎著驢找驢”的態(tài)度,工作如何能做好?范仲淹“先天下是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人生使命,應該成為我們作為企業(yè)領導的楷模。二是要有責任感。不敢(不能)承擔資方老板或組織授予的權利去行使職責,遇事搪塞推委,“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尤其是在重大運營決策上,意見模糊,舉棋不定,貽誤戰(zhàn)機不說,導致團隊人心渙散。更有甚者,視企業(yè)內憂外患于不顧,只知道粉飾太平,糊弄資方老板。當問題暴露,豈只是走人的問題,供職的企業(yè)瀕臨倒閉也不是什么新聞。有道是“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既然選擇了經理人這條從業(yè)之路就要義無返顧于我們對責任的恪首。
三是要有堅定的意志。但凡一名職業(yè)經理人,一定要有必勝的信念,不達目的勢不罷休。堅定而旺盛的意志,是成功的一半。這個世界一切皆有可能,努力不一定能成功,但不努力注定要失敗。方法永遠比困難多,前提是我們一定要有超常的意志來審視困難。很多企業(yè)領導失敗在自己的意志,缺乏持久的耐力,淺嘗輒止,在壓力面前選擇退縮,其實這是資方最大損失的。
總之,在中國的文化中,往往是越簡單的東西越難做到。而如果想要達到這種境界就必須要做到知行合一。對于企業(yè)管理也是同樣,知行合一應當成為中國知識型企業(yè)的新商業(yè)倫理。知行合一很難,但作為企業(yè)領導的我們,一定要做到知行合一!堅持做到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