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供給側改革是什么?
當今政府在多次場合下提到的供給側改革到底是什么意思,和原來講到的加強需求的刺激又是怎樣的關聯呢?供給側改革的概念來源于與凱恩斯主義相對的另外一個經濟學派,就是供給學派。簡單講供給學派的基本理論出發點是強調通過減少政府的干預,激發企業的創新和效率,從而能夠創造供需平衡。我認為這件事情意義非常重大。 中央政府最近提出的供給側改革,是中國反思過去幾十年的經濟政策后做出的一次方向性和結構性調整。
過去近20年我們奉行的經濟政策,尤其在貨幣政策和經濟政策方面,使用的是凱恩斯主義,也就是通過刺激手段擴大需求,通過不斷的貨幣投放和經濟政策的刺激,調動消費者和政府的支出。這一政策配合中國特色的政府管理,在過去20多年間,創造了中國經濟奇跡,同時也造成了包括超量的貨幣供給在內的很多問題。作為結果,今天的中國經濟已經陷入到了低質量、低效率循環的困境當中。所有人都意識到,再靠著貨幣的發行和各種經濟政策的刺激,已經無法啟動這個經濟發動機,而且低效率的經濟運行,不僅消耗了大量資源,創造了沒有需要的商品,而且污染了環境,污染了空氣,為中國的可持續發展造成了巨大的、持續的隱患。

這一屆政府上來,就是對過去幾十年的經濟政策做了清醒的深刻反思之后,才提出了供給側改革的思路。供給側改革的概念來源于與凱恩斯主義相對的另外一個經濟學派,就是供給學派。簡單講供給學派的基本理論出發點是強調通過減少政府的干預,激發企業的創新和效率,從而能夠創造供需平衡。供給學派理論從上世紀70年代出現之后,會同新經濟增長理論等新的經濟學理論體系,重新為社會治理和國家治理提供了新的理論框架,尤其是強調知識創新和企業家精神在社會發展中的關鍵作用。
在過去,我們很難理解知識、創造力和企業家精神在經濟活動中的關鍵作用。傳統的經濟學家們過于關注土地、人力資源、自然資源等有形的生產資料,70年代的羅馬俱樂部甚至憂心忡忡地發布了《增長的極限》這份報告,預言90年代人類可能面臨能源資源枯竭的困境。但事實上,時至今日人類的石油資源也并沒有用完,各種替代性能源還在不斷出現。
※ 創新和企業家精神是什么?
關于創新和企業家精神,約瑟夫·熊彼特在他的名著《經濟周期循環論》中,曾經有過一段非常經典的論述,“他們沒有創造任何獨特的生產手段,而只是用與別人不同的、更恰當的、更有力的方式,試用現存的生產手段,他們實現了‘新的組合’,他們就是企業家。”面向未來,我們應該對人類的創造力有著更大的信心。這里的關鍵因素就在于對于知識的恰當使用,創造力的不斷涌現,還有企業家精神的關鍵作用。人類可以用自己的智慧將這些自然要素重新組合,從而產生新的使用和新的價值。
在今天中國所進行的供給側改革當中,核心就是在強調簡政放權、放松管制,進一步進行金融改革、國企改革,乃至土地改革,并且提高企業的創新活力。通過對市場松綁,通過構建更加公平、高效的社會環境,并且激發個體的創新活力和企業家的創造力,以及企業家精神,從而提升經濟的增長質量。其中關鍵就是將知識和創新作為關鍵的生產要素,注入到產品當中,并且發揮越來越大的增值作用。這些也正是最近政府提出的一系列舉措的基本理論背景,包括李克強總理提出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以及限制政府行為,還基本權利于社會,進一步加強法治建設的背景所在。
如果我們對這一理念還不清晰的話,看看蘋果公司就知道,為什么蘋果可以從iPhone手機的利潤中拿走58.5%,為什么中國的代工廠工人只能拿走1.6%?因為蘋果公司在這個價值增值環節創造了最多的價值,這個價值的源泉就是創新和智慧。
在這一點上,每一個做企業的人都應該對未來的政策環境和政策走向有一個清晰的判斷。房地產還會再繁榮嗎?我認為絕對不會是在當年粗放的基礎上的重復。 只要政府不再為這些低效產業注入資金,過去那種對土地的低效率使用,低劣的產品開發,加上花哨的包裝營銷,就能獲利的時代就會一去不復返。 大家已經意識到,我們必須在這些產品中注入更多的創新元素,需要有更多開創性的商業模式,需要企業家群體將智慧和知識注入其中。
大宗商品,包括煤炭、鐵礦石、銅礦乃至跌跌不休的石油價格,還會重新回到過去的高位嗎?我認為幾乎沒有可能。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基礎資源消費國,對于基礎建設的投入會逐漸放慢,而且中國需要的不再是超過十億噸鋼材中的低端產能,需要的是可以在航空、船舶,以及各種高端制造中所需要的高附加值的高技術產品,必須將創新、研發和技術融入其中。
而這些呼喚的是新型的企業家精神和創新精神。
※ 國家政策調整的意圖是什么?
最近雖然對國有企業的改革,很多人看的并不明朗,如果我們真正理解國家政策的這一次深刻調整,就會知道未來不論是民營企業還是國有企業,中國政府都希望能夠激發他們的創新活力,能夠將智慧,能夠將知識和企業家精神變成新的增長要素,而不是重復資源的低效使用和分配。未來企業家精神和企業家的創造力,以及技術的重要性將會被更多人所認知,并且獲得尊重。老一代企業家,如果能夠在技術附加值和創新上持續投入的話,他們依舊是新銳的企業家。相反,如果抱著傳統的占有有形資源的思維,試圖通過圈地圈資源,并通過所謂互聯網思維招搖撞騙的企業家們,很快就發現自己不僅沒有了市場,而且也缺乏了生存的根基。
對這一政策背景的深刻理解和解讀,有助于我們找到未來的方向,我們甚至應該感到慶幸,中國未來政策的基本框架已經確立,雖然所有的行動和方案還不見得完全清晰,還需要逐漸的嘗試落地,但是中國未來經濟新增長所依賴的要素和前景已經被勾畫出來。所有希望有所作為的人們,可以尋著這一路徑找到更加明確的道路,創造屬于自己的未來,并且為這個國家和這個時代創造出更多的價值和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