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大學老師到惠普工作8年,再被蘋果挖去2年又回到惠普工作了7年,在頂級跨國公司工作了17年多,如今作為企業頂層設計咨詢專家的高建華,談起做菜來倒是比談自己的職場成就更有滋有味。
他說做菜其實也沒什么訣竅,關鍵在于用心,想把菜做成什么樣,事先要在腦子里成像,過一遍,然后按步驟一步一步地來,加的料,控制的火候都要剛剛好,最后的味道保證錯不了。
“要想把事情做好,一定要有流程,有劇本,有管控。”這句話他不僅用到了做菜上,更用在了企業管理上。
從惠普開始
“很多管理者都認為溝通是一件非常簡單的事情,甚至沒有人承認自己不會溝通。但是,在一個企業里,各級管理人員要想把溝通做到位,并沒有想象的那么簡單,只是大多數人意識不到溝通的復雜性而已。
我在惠普工作了15年,在經歷了無數次的培訓之后,在經過了多任上司的調教之后,才算弄明白了溝通到底是什么。比如,很多公司都經常出現這樣的問題:上司把任務交代給部下,部下說知道了,沒問題。可是在執行環節出現了偏差,上司認為部下沒有按照自己說的去做,而部下認為自己當初的理解就是這樣,肯定是上司沒說清楚,結果是互相埋怨,推卸責任,甚至產生矛盾。
“說實在的,我的整個管理體系都是在惠普學到的。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今天整個硅谷的文化和基因都是從惠普的車庫開始的,那里是今天大名鼎鼎的硅谷誕生地,國內外很多優秀企業的文化和管理體系都是以惠普為藍本,加以微調,優化,本地化,以適應本行業和本企業的特點。”
開心工作,不打卡無考勤,大家直呼其名,在敞開的辦公室里工作,大家不管級別高低都坐在一起,管理者沒有什么特權,公司不鼓勵加班加點,這些看似平常的制度,做法即使在今天,很多人聽到依然感覺很新奇,可是早在30年前的中國惠普,已經是這樣了。“惠普,它奠定了一種平等、尊重、開放的文化氛圍。”高建華認為在這樣的氛圍下,員工做自己喜歡做的事,自然動力滿滿。
彼時惠普公司奉行的價值觀、公司宗旨、戰略規劃和具體做法等因素結合在一起形成了業界聞名的 “惠普之道”,也造就了他對人的尊重,對人的敬畏之心。現在高建華家里的阿姨經常都會喝上一杯他倒的茶,聽他說一句“辛苦了”,然后再開心地工作。
惠普的很多管理方法被他靈活地應用到自己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當年他就是通過自創的一套“勝任力模型”,列出幾項評估要素,讓別人自己客觀地評估自己,給自己打分,用這種簡單易行的方法,他找到了合適的阿姨,甚至更奇葩的是他用自己設計的模型通過獵婚平臺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半。
在高建華看來,在惠普講究的是傳承和自我的提升,人與人之間的互相理解和尊重,不以成敗論英雄,過程和結果并重。因此惠普培養出了很多的優秀人才,被稱為是IT界的“黃埔軍校”。而從惠普學到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只有正直和專業才能獲得他人的尊重。
很多人都喜歡把規矩留給別人
“頂層設計就是用科學的方法論對企業未來五年的發展做出系統性的規劃,即按照“以終為始”的原則,基于對目標市場的理解,對用戶需求的把握,對競爭格局的認知,通過系統的分析把經營管理目標設定好,把用戶心目中理想的完整產品描述清楚,把實現目標的關鍵要素和主要挑戰羅列出來,把潛在的問題和風險預見到,從而根據目標去配置資源,缺什么,補什么,倒排時間表,形成一個通俗易懂的“劇本”,然后讓各個職能的管理者按照“劇本”上的分工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那么企業“頂層設計”的最終目的是什么?我想只有一個,那就是成為目標客戶心目中值得尊重、值得信賴的品牌,成為真正的智慧型企業。要做到這一點,僅僅讓用戶滿意已經遠遠不夠了,必須想辦法讓用戶愉悅,讓用戶感受到人文關懷,要超出客戶的期望值。
在國際化公司經歷過大風大浪之后,高建華開始了新的征程,幫助中國企業實現轉型升級,走向世界。在20年的咨詢生涯中,他發現很多中國本土企業面臨的狀況和問題,其實在跨國公司都曾經發生過。于是從2000年開始,寫下了《不戰而勝》、《笑著離開惠普》、《2.0時代的贏利模式》、《用欣賞的眼光看待80后》、《贏在頂層設計》等這些作品,也成為了眾多企業管理家和經理人的良師益友。
有一種說法是,現在流行“中國式管理”,那么以惠普為代表的“硅谷式管理”是不是已經過時了?實際上,在高建華看來,“中國式管理”是一個很模糊的概念,確切地說有中國式管理哲學,卻沒有中國式管理科學,從科學的角度來講,是沒有國界的,就像音樂,藝術都沒有國界一樣。中國式的管理哲學和中國的傳統文化里邊強調“以成敗論英雄,勝者王敗者賊”,重視結果,而西方是以誰給這個世界帶來了思想,有傳承,誰才是偉大的企業,他們不僅重視結果,更重視過程。兩者在文化上有明顯的區別。
不可否認的是,中國式管理哲學與西方的管理科學到今天都沒有很好地對接,導致了很多問題,因為僅僅有想法,靠每個人去悟是遠遠不夠的,需要對管理團隊和員工進行科學的訓練。大家常見的團隊管理者之間不會配合,難以調動員工的積極性,產品創新不知道從哪里入手,甚至無法實現真正的360度考評等等。其實,這些問題早在30年前的國際化公司中已經很好地解決了。
高建華認為在對癥下藥之前,一定要認清問題的本質,從表到內,從術到道,要有方法,要能創造價值。今天中國企業面臨的挑戰就是轉型升級,所以需要大家從關注事到關注人,因為作為客戶和員工的兩類人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而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改變了我們賴以生存的基礎設施,從而導致了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的轉變。客戶的品味和素養在提升,作為員工的80后90后與以前的60后和70后有著本質的區別,他們需要得到尊重,喜歡平等,還要有話語權。
“很多人把學習理解成參加培訓課,或者看書,在我看來,最重要的是思想意識,通過學習可以改變自己的認知,不僅要鼓勵部下學,自己也要不斷地學習 ”。高建華覺得,“很多人希望把規矩留給別人,自己卻不守規矩,這樣做是不行的,作為管理者必須以身作則,做不到這一點就必然出問題。”
保持反思精神
“不戰而勝,聽起來很好,但是有可能嗎?很多人覺得不以為然,因為在他們看來,整天打仗都打不贏,怎么可能不戰而勝?其實,這就是很多人的思維誤區,以為戰爭只有靠打仗才能贏,他們忘了我們老祖宗所說的那句話:戰爭的最高境界是不戰而屈人之兵。
如果一個企業家天天想著去打,其實很難贏,即使贏了也是暫時的;如果一個企業家天天想著“不戰而勝”,他就能找到捷徑,贏了才是持久的。我的座右銘就是“換個方向就是第一”,當大多數人都隨波逐流的時候,你能否清醒地做出判斷,走自己的路?這是很難得的一件事。但是我堅信那句老話: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我一直認為自己是一個不隨波逐流,有獨到見解的人,因為我個人的座右銘就是:換一個方向就是第一。不隨大流,走自己的路需要勇氣,更需要對未來有清晰的預判,還需要不停地反思。”高建華感嘆道。
這樣的反思能力可能就是高建華在潮起潮落更迭的商業時代,能辨別虛實,把握方向和本質的原因之一。
而現在很火熱的“互聯網+”概念,他認為在某種程度上已經走向了另外一個極端,大家張口閉口都是互聯網思維,否則都不好意思說話,整個社會變成了灰色。
“這不僅讓我想起來蘋果電腦在1984年推出Mac時的那個震驚世界的廣告,蘋果不想跟隨在統治力量后面亦步亦趨,而是想打碎那個灰色的舊世界。所以當今中國的企業家和經理人最需要的就是質疑的精神,反思的態度。不要集體無意識,跟著別人去找風口。我現在最擔心的就是整個社會被一種聲音所主導,大家都往同一個方向去使勁,要么都炒股,要么都炒房,要么都創業,要么都互聯網思維。”
談起現在的創業潮,高建華覺得媒體更多地宣揚了創業的好處,而缺乏對創業艱苦的認識。畢竟創業的成功率連1%都不到,而現在創業者們功利心太強了,動不動就想著做億萬富翁,超越馬云,馬化騰,而不愿意從小事做起,更不會想著為社會做點什么貢獻,所以很多人在亢奮的狀態下盲目創業,最后成為殉葬的那99%。
他回顧自己整個職業生涯中,覺得好多東西都是陰差陽錯,像講課做咨詢,都是很偶然的,稀里糊涂地就走上了講臺。少一點功利心更隨遇而安,走到哪兒就算哪兒,稍微平和一點,可能的情況下盡量去幫別人就行了,讓更多的人了解你,得到你的幫助,沒準哪天就會有什么機會出來了。
現在,他基本上給自己定的就是,一年一半的時間工作,一半的時間陪家人,這樣可以工作與生活兩不誤,在家的時候靜靜地思考,寫點東西,處于非工作狀態。“因為我覺得這樣的生活可以讓你變得更從容,一個人最怕的就是被大潮卷著走,隨波逐流,難以把控,更別說超脫了。你只有在相對客觀的狀態下,經過冷靜的思考,才能看清楚很多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