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種現象確實推動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發揚廣大,但是,我總覺得有些隱憂:如果人們沉醉于國學經典,不去認真地讀懂歷史,可能會有問題,經典畢竟是抽象或概括出來的理論,而歷史是活生生的實際。一個人懂得太多的理論,不大關心這些理論誕生的年代和活生生的歷史,要不就成為無法接受殘酷現實的高談闊論者或厚古薄今者,因為理論是完美的,現實總是不盡人意甚至是殘酷的;要不就可能成為生硬的將國學理論導入現實的生吞活剝者,用理論裝點自己的不合適的行為。我看到不少人用古代經典理論談天說地,不干實事,也看到一些企業主生硬的將國學理論掛在嘴邊、貼在墻上,但是行為偏執,如一位企業主與我見面的30分鐘里,大段引用論語的次數至少6次,滿屋子都是經卷和佛像,甚至定義自己企業的文化為“寬容文化”,但是他卻不容你不同意他的觀點,半小時里,我說話的時間不超過10分鐘,基本上是他在演講。
我希望人們在修習國學經典的同時,學學毛澤東,讀讀《資治通鑒》。有人說,現在人們在讀歷史呀,比如《明朝那點事兒》《歷史是個什么玩意兒》等,但是,我們都很清楚,這些只是歷史的一個層面,更只是一個角度,最好還是系統的讀讀歷史,當然郭沫若的中國史觀也是值得懷疑的,太單一、太主觀,可以多家看看,穿插看看,可能會有意義,如許倬云、黃仁宇等人的歷史書,既好讀,由系統,可以找來讀讀。
左手國學,右手歷史,可能比雙手國學要好一些!蔣介石就是理論太多、歷史太少,懂得中國官場、不懂得中國老百姓,而敗給了不太懂中國官場、太懂得中國老百姓的毛澤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