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組織?“1+1+1>3”的人的集合體
組織是人的集合,一個人不能稱之為組織。關于組織,用公式表達就是“1+1+1>3”。“+”號是把主體連接起來的因素,稱為結構性因素。
細分一下,組織的結構性因素包括兩方面:一是契約性因素。以家庭為喻,單身的時候不能稱為組織;兩個人在戀愛階段,非法同居之后也不能稱為組織;而領取結婚證之后,就可以稱為組織。二是心理契約。一對男女雖然領取了結婚證成為了夫妻,但有些夫妻形同陌路,夫妻之間除了法律契約,還需要一個“+”號,也就是心理契約。
心理契約是組織的第一要件,法律契約是組織的第二要件,沒有契約,組織是不復存在的。
“1+1+1>3”表明了組織的系統功能,同時引申出組織的若干個屬性:
第一,組織通常具有目的性,即便自組織也有目的性;
第二,組織是有結構的,輸入要素后通過結構和機制才能產生價值;
第三,組織的功能通常是涌現性,無法預知其在什么樣的情況下會產生合力,并呈現出無法預判的效果。
組織是有結構、有功能、有目的、有生命周期的。如同一個生命體,會經歷從嬰兒到幼兒、少年、青年,乃至衰老。但是,組織生命體的獨特之處在于其可逆性,這是與人的生命體迥異的地方。
組織如何“鏈接”?事與事,事與人,人與人
組織結構是根據組織要做的事、要實現的目的和功能來定義的。一個組織的設計是要理清三個層次的關系:事與事的關系,人與事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
在設計組織架構的時候,首先要設計事情和事情之間的連接方式。事和事之間的連接方式有很多種,有串聯的方式、并聯的方式,還有更復雜的是:在串聯中的某個模塊是并聯的,并聯中的某個模塊是串聯的。
比如,在一個制造企業創造價值的過程中,最大的模塊是產業營銷,而要素則是人、財、物,這是串聯的方式;而如果要舉辦一場春節聯歡晚會,若干項職能則是并聯的關系——有負責舞臺燈光的、負責節目篩選的、負責后勤管理的、負責演員邀請的等,把這幾條線組合起來,春節聯歡晚會才可以成功舉辦。
搞清楚事情本身的連接方式之后,下一步要解決的是這些事情由誰去做?也就是人和事的關系。組織的分工包括兩個方面:事的分工和人的分工。事的分工是人的分工的前提。也就是說,一個組織從大的方面來說,肯定是因崗設人,是事和人的匹配,“崗”就是對事情的描繪。
事情應該怎么做?要設一些崗位、設一些角色來做。所以,事和人的匹配就是人和崗的匹配。如果崗位太僵化,那就是人和角色的匹配,這樣匹配會更廣義一些,也更利于找到適合的角色扮演者。
那么,組織內是不是就絕對遵循事和人的匹配原則,就沒有因人設崗的現象呢?答案是否定的。因為,組織同時也是一個主體,總體上要根據“坑”來配“蘿卜”,也就是因崗設人。但是,有一些“蘿卜”可能已經不適合這個坑了,由于其歷史貢獻,或者出于保密考慮,暫時還不能拔出這個蘿卜,還得把它留在組織內。
比如,某老板的司機跟了他好幾十年了,即便這個司機到了60多歲老眼昏花的時候,已經開不了車了,但可能會把這個老司機提拔為司機班班長,一直跟在老板身邊。這就是因人設崗的范例,這么處理的依據就是灰度理論,組織并不是非黑即白,完全不能有彈性。但這種現象發生的幾率也不能過于頻繁,應有度的限制。
組織的邏輯是什么?權責利能的合理配置
對于組織的認識和“解剖”可以從表與里兩個方面切入。“表”是指形態,即組織的架構。組織內部包括總裁辦、行政人事部門、市場部、財務部、人力資源部等,下面還設有各個事業部,這是組織的架構。“里”是指橫向、縱向的責權利關系,這就涉及到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橫向的責、權、利關系也有分權,如在萬科,王石與郁亮就是橫向的關系。至于縱向的責、權、利關系,打個比方,就是中央和省管轄各不相同。責任、權力、利益的配置稱為體制,這也是最的機制。
企業的核心體制是責任體制,依據組織的功能和目的構成責任體系,根據責任體系再來配置權力體系。組織的體制首先是責任的配置和分解。責任要分解到各個部門去,配置到各個環節和各個層次。
比如,某人被安排了一項任務,就得相應地賦予他權利。有了責任和權利之后,要使某人充滿干勁,還需要一定的激勵。當然,萬事俱備,只欠東風——能力。戲臺子搭起來了,一開腔,卻唱啞了,自然下次就得換人來唱。所以,組織的邏輯就是權、責、利、能的合理配置問題。
是什么決定組織的變與不變?
決定組織變革的有以下四個要素:
第一,戰略。
首先,當主營業務結__構發生改變的時候,組織架構肯定要相應改變;其次,當商業模式發生改變,比如從做價值鏈變成做平臺,組織也肯定要進行變革;最后,當核心能力定位發生改變,比如從營銷到研發,核心能力的變化就意味著組織架構的調整。
第二,規模。
組織的規模與復雜度是高度相關的,當組織達到一定規模,就會產生變革。一個20 人的企業發展到2000 人,甚至20萬人的時候,管理模式就會完全不同,組織變革自然而然地會發生。
第三,生命周期。
青年時期的企業一定是高度集權的,像李云龍式(電視劇《亮劍》的主人公)的組織,成員得全部聽從主腦的指揮。這種組織的發展主要依賴于老板的戰斗能力,雖然有時會出現權力過度集中、民主缺席的弊端。
當企業步入中年,職能的復雜交織給官僚主義提供了成長的沃土。這時,組織就得變革。生命周期和組織之間雖然有著高度的關聯性,但是生命周期和規模也有聯系,生命周期并不是絕對的變量。
第四,特殊問題。
當組織出現特殊的問題,比如說二代接班的時候,組織也會發生變革。當然還有其他的一些企業個性化問題,這些問題千差萬別,但可能都會導致組織的變革。
那么組織變革究竟是變什么呢?首先要變革的是事情和事情之間的連接,事情的連接方式要打亂。其次是組織內部的分工要變,人和事的連接要打亂。最后是人和人之間的關系要做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