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創新的確來自天才的靈光一現。不過,大多數創新,特別是滲透企業家精神的創新,都是有意識、有目的地尋找創新機遇的結果,而機遇只存在于為數不多的幾種情形中。
在企業或行業內部存在4種創新機遇的來源:
意外之事 為什么出乎意料的成功或者失敗能成為創新的豐富來源?那是因為大多數公司都忽視了意外事件,沒有發現其中蘊藏的商機,要么不屑一顧,要么視若無睹,甚至痛恨不已。管理者通常對意外事件所持的典型態度是:“這種事情本不應該發生。”這種態度抑制了企業對新機遇的識別。
不一致性 流程中存在的邏輯上或節奏上的不一致,經濟現實之間的不一致,以及期望值與實際結果之間的不一致,都屬于創新機遇的來源。例如,某行業擁有穩步增長的市場,但利潤率卻在下降,這兩者之間就存在不一致性。1950年至1970年期間,發達國家的鋼鐵行業就出現過這種情形。于是,一種創新舉措應運而生——建立小型鋼鐵廠。
流程需要 我們現在稱之為“媒體”的東西,起源于1890年前后對某一流程需要做出反應而產生的兩項創新。一項是奧特馬爾•默根泰勒的萊諾鑄排機,它使得快速和大批量印制報紙成為可能。另一項是社會性創新,也就是現代廣告。廣告的出現使得媒體能夠基本上做到不花一文就可以傳播新聞,并可以賺取利潤。
行業或市場的變化 經理們可能認為行業結構是天定的,但實際上這些結構可能在一夜之間來個大變樣,而且這種情況時有發生。可以說這種變化為創新提供了巨大的機遇。
此外,在企業之外還存在3種創新機遇的來源:
人口統計的變化 在創新機遇的外部來源中,人口統計情況是最靠得住的。與人口統計有關的數據可以事先預知。只不過,政策制定者常常忽視人口統計數據的重要性,而敏銳地捕捉到這一點并加以利用的人就可以從中大大獲益。
觀念的變化 “杯子半滿”和“杯子半空”雖然描述的是同一種現象,但含義迥然不同。如果一位管理者看待杯子從“半滿”轉為“半空”,他就能打開巨大的創新機遇之窗。
新知識 在各種創新活動中,以知識為基礎的創新是最重要的,它們不僅給企業帶來名聲,同時也帶來了豐厚的利潤。但是,在所有創新中,它們需要的前置時間最長。同時,這類創新通常需要許多種而非僅僅一種知識的聚合。這就是為什么這類創新往往具有自己的獨特節奏、吸引力和風險性。
——摘編自《創新的法則》,哈佛《商業評論》2005年2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