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石家莊市中級人民法院受理了對三鹿集團進行破產清算的申請:三鹿集團凈資產為負11.03億元,已嚴重資不抵債。然而,在2009年3月4日上午舉行的拍賣會上,三元卻以6.1650億元成功拍得三鹿資產。對于這樣一家資不抵債的企業,收購它的理由無非也就是它的附加價值,在這里邊,品牌占了相當大的比重。即便是像三鹿這樣聲名狼藉的品牌,還仍有不可磨滅的價值,品牌的力量令人震憾。
事實上,從廣告教皇大衛•奧格威的品牌形象論出爐開始,世界各地的營銷策劃人對品牌的追捧就沒有停止過。直到今天,品牌仍然是營銷領域被提及最多的詞匯,而中國的情況自然也不能例外。現在社會各界都在談品牌,企業希望把自己的品牌做起來并且做好,媒體也在傳播各種品牌理念,到底品牌的魅力何在,力量何在?
品牌的力量可以帶來驚人的品牌價值。企業做產品,產品有產品的價值;做品牌,品牌也有品牌的價值。產品可以販賣,品牌也能販賣。可口可樂的品牌價值高達700億美元,IBM的品牌價值達到了600億美元,而民族企業海爾和聯想的品牌價值也分別達到了800億和700億人民幣。
品牌的力量帶來商業優先機會。來自成熟市場的經驗顯示,一個行業內,消費者最多只能記住7個品牌,而排名第一的品牌利潤是第7名的7倍!在歐美,人們提起復印機的第一反應就是理光,即使是總體實力遠超理光的惠普和愛普生也不能改變其地位。可以想象,理光的代理商、運營商獲得多少超乎其他品牌的商業優先機會。
品牌的力量帶來價值鏈增值。這是一個渠道為王,決勝在終端的商品時代,對于企業來說,不可能從品牌到生產到渠道再到銷售都做到面面俱到。拿體育用品巨頭耐克品牌來說,目前其在亞洲擁有600多家合作代工廠,在中國大陸的渠道主要交給百麗、達芙妮等本土品牌。為何廠家愿意生產耐克鞋、眾多品牌愿意代理耐克鞋?因為耐克品牌帶給他們非同一般的利潤價值。
品牌的力量帶來堅強的抗風險能力。從2008年下半年開始,一場前所未有的金融風暴席卷了全球,各行各行經歷了一次大洗牌。但事后我們能發現,諾基亞還是那個諾基亞,繼續以“科技以人為本”的品牌精神雄踞手機通訊業第一寶座;波導還是那個波導,在中國市場都已不能再呼風喚雨,更不用說在世界范圍內和諾基亞、摩托羅拉競爭了。
品牌的力量帶來非一般的發展爆發力。品牌力和發展力其實是相輔相成的,品牌力帶來發展力,發展力也促進品牌力的提升。在2007年,蘋果的品牌力促使其膽敢冒天下之大不韙推出iphone,而iphone的橫空出世也讓更多的擁躉們對喬布斯頂禮膜拜,其發展爆發力讓當初目空一切的諾基亞摩托羅拉也不敢小覷,蘋果得到了遠超其他品牌的發展速度。
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都在提倡全面實施品牌化戰略,旨在鼓勵更多的民族企業打造自己的品牌,強化品牌意識,在當前世界經濟形勢中,以品牌贏市場,在激烈的競爭中搶得先機。而對于民族企業而言,不創建品牌就是“踩著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而走上創建品牌之路,就像汽車開上了高速公路,隨之而來的品牌力量就能讓企業飛速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