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希望以一種“搶跑”的姿態,在今年的消費電子市場上表明自己的進取心。
比預定時間提前了一天,美國西部時間2011年1月9日早晨8點,華為像個早起的趕集者,搶在2012年拉斯維加斯CES消費電子正式開幕前,舉辦了其新款智能手機Ascend P1的發布會。這也是本屆CES展上首場發布會。
“我們的目標是5年進入全球前三。”華為終端公司董事長余承東對本報記者說。這位服務華為19年、從事研發長達16年的工程師,總是急于對記者表達他對Ascend P1在各項技術指標上的超凡自信:“最薄”機身、“最快”雙核、“最高”節電……
余承東的邏輯是——華為終端過去一年對產品硬件、包括外觀設計的高要求,必然會改變格局,華為手機當下,只是輸在了“品牌”上,而未來,品質會形成口碑,口碑亦是品牌本身。
但是,這種工程師式的急促表達,被淹沒在CES展上各種相似的聲音中。Android4.0、雙核、寬屏、高清攝像……競爭的白熱化,以各種創新競賽的形式拉開了序幕。
事實上,在本屆CES展上展露“進取心”的廠商,遠不止華為一家。諾基亞攜Lunia 900而來,力圖重建她過去幾年間失落的名望;在手機領域隱身了近十年的索尼獨立品牌,本屆CES展卷土重來;向“世界前三”進軍的口號,在CES展的第二天,也出現在了聯想董事長兼CEO楊元慶的嘴邊;與此同時,華為的老對手中興通訊也懷有濃重的“前三”情結。
正如華為一位高管所言,這輪智能終端戰局,已經“從春秋走向戰國競爭”,殘酷的市場競爭引發了各廠商間密集的技術創新,戰場上一片狼煙,而華為終端的品牌之路,于時,才剛剛起步。
兩條定律
如果說,明星機型Ascend P1的推出,是華為向外界傳遞其更緊密地向用戶消費體驗靠攏的轉折點,那么,德國人Hagen Fendler(范文迪)出任手機產品ID設計總監,則是華為終端過去一年力圖從一家B2B廠商向B2C轉身的標志性事件之一。
據余承東介紹,從2010年開始,華為即委托國際獵頭公司尋找能在外觀設計、品牌推廣與用戶體驗上能給華為帶來經驗的重量級人物。范文迪在2010年9月率先加盟,他有長時間在寶馬等國際巨頭公司工作背景,并兼具設計、品牌等多方面經驗。除全面負責華為終端外觀設計外,他所領導的一個分布在歐美、日本、中國的300人團隊還有一個全新的名稱“終端消費者體驗設計中心”。
據Ascend P1產品經理、華為上海研究所手機產品線副總監李小龍告訴記者,“Hagen來后公司改變了很多”,從工作機制上形成了兩條定律,“我們強調ID(工業設計)牽引硬件,UE(用戶體驗)牽引軟件”。李小龍舉例說,例如ID設計師提出手機外觀的弧線設計會提升用戶體驗,而結構工程師認為很難在硬件上達成,這種情況下,后者必須服從前者。
這可以視為華為終端品牌再造的第一步,也是“硬件”出身的華為為自己血液里根深蒂固的工程師DNA再造的開始。
似乎,華為要扭轉這種NDA劣勢的欲望非常強烈。范文思向本報記者強調說:“公司越來越意識到設計的重要性,內部有一種強烈的聲音,要讓設計和用戶體驗擁有更大的話語權。”
余承東亦強調說,按照華為一貫的作風,看準的事就要血本投入,否則寧可放棄,這就是所謂“壓強原則”。他說,華為在設計及用戶體驗團隊上的投入是“不惜成本”的,“我們最近在這方面(設計和體驗)的投入非常大,比所有公司都大”。除了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化豪華設計團隊,為了提升被更高的設計理念延緩產品實現效率,華為還加大了產品“仿真”環節的投入,即制造流程前的模擬產品在各個技術層面進行的可行性實驗,以此加快產品開發周期。
以Ascend P1為例,李小龍說,“過去我們只有2-3個人做仿真,現在Ascend P1有10個,規模差不多等于開發團隊。”
而余承東認為,華為的決心還體現在,并沒有將設計與消費者體驗上的投入計入短期成本考量,而是“放在公司更長遠的戰略上去考慮”。范文迪亦告訴記者,他過去一年具體工作除了Ascend P1設計理念的達成,還有全面變革 華為的設計理念,使其在風格上統一為簡潔、大氣,同時還要考慮如何在后續產品上保持設計語言的統一性,因為,這事關品牌,事關用戶認知。
獨立品牌的糾結
華為如何像過去十年間征服全球各大電信運營巨頭一樣,讓自己的品牌被普羅大眾所接受?
這注定是一場艱難的戰役。如果說全球運營商是一個由頂尖50家運營商、被共通的電信標準主導的市場;全球移動終端用戶數量已經達到60億,分布在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有著參差不齊文化和區域性需求——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戰場。
2011年華為終端業績繼續上升,銷售67億美元,終端發貨量突破1.5億臺,同比增長30%,其中智能手機超過2000萬臺,翻了5倍。但是,這其中的65%的手機仍然是依托舊運營商渠道銷售進行定制或捆綁。華為終端公司從母公司“華為技術”分拆運作已經數年,至今只有35%通過零售等分銷渠道銷售,而“華為”在普通消費者層面卻仍然是一個弱勢品牌。
“有好產品也未必能賣得好。我們營銷水平,尤其品牌和渠道能力上還有很大差距。”余承東說。
華為終端公司新任命的首席戰略官徐昕泉亦向記者分析,如果將華為終端當前的能力進行拆解的話:“三件事里,最難做的是品牌。第一個可以實現超越的是產品,這個最容易,一年就可以見效;其次則是渠道,需要兩年努力;第三件事,就是品牌,至少要三年或者更長,因為影響人大腦、改變人的思想難度最大。”
能力的超越,起決定作用的總是那根最短的木板。
“1到2年,我們的硬件性能就會全面超越所有的競爭對手。”余承東說,但是他對渠道以及品牌的同步推進則略顯得缺乏底氣,“我們的品牌正在構建能力”。
據華為終端品牌部介紹,2012年,華為在美國、倫敦、日本成立三大營銷中心,寄希望于站在全球廣告、品牌制作公司的三大高地上有所作為。但是,是再“硬”一點,還是先“軟”一點?——在這個問題上,華為或許仍然無比糾結。
一個例證是,在終端產品上,是否應該區別于公司品牌,建立一個“華為”以外的子品牌?這個問題在華為內部已經激烈爭論了長達兩年,至今仍然沒有結論。
這里邊有一個明顯的悖論——“華為”在系統設備市場的成功取決于硬件產品性能、品質、成本控制能力,只要你具備了這些工業時代的核心“硬實力”,成功則是必然;但是手機終端是一個極個人化、體驗性的產物,它的成功要素更為“軟性”,對品牌認知度有很強的依賴,而“華為”顯然很難對個體的“人”構成親和力。
“我們內部也其實爭論得快炸了。”華為公司人士說。這背后隱含的另一個悖論是,華為終端的銷售仍然65%依附在運營商管道上,這是華為歷經20年在全球運營商市場上建立起的高度“名望”,從而給終端創造的“紅利”。放棄“華為”則首先意味著要先革掉自己的命,放棄“出身”帶給自己的優越感。
但是,“革自己的命”,談何容易?
5年期的彎道搶跑
華為能否等待另一場大浪淘沙?華為用了20年,在電信設備業的全球淘汰賽中勝出的經驗,能否成功復制到未來5年的移動終端市場上?
首先要追問:已經狼煙四起的智能終端戰場,能否有足夠耐心等上5年?華為快速超越有捷徑嗎?
品牌構建沒有捷徑——范文迪以德國式的嚴謹回復了記者的追問說,“我們為什么說是5年,而不是1年、2年?因為讓品牌進入消費者腦中并聯想到這個品牌背后的內涵,一定需要時間。”
但是華為當前面臨的壓力顯然正在加大。徐昕泉向本報記者坦陳說,“本輪智能終端技術變革的大框架、大局已定,包括芯片、操作系統、應用服務框架的生態系統,從春秋走向戰國,所以說,當前雖然還處于彎道超車期(也是密集的技術創新期),但已經走到彎道的出彎階段,開始進入全力直道沖刺階段。”
用5年來進行彎道搶跑,是沖刺戰,還是一場馬拉松賽?
當前移動終端的戰況是:大者仍然恒大,三星在本屆CES展上發出了年內規模超越諾基亞的宣言,三星今年規模銷售已經達到3.2億部,普遍認為,它將會取代諾基亞“老大”之位;而諾基亞即便正在式微,她的龐大身軀(年銷售仍在4億部上下)勢必仍然會在很久時間內牽制市場的力量;與此同時,在Android陣營中,HTC雖在2011年末受到沖擊,但仍然是不能小覷的力量;而與華為同時站在彎道上,企圖搶跑的后備隊員里,還有中興、聯想、索尼……競爭者眾。
但是,也有業界人士認為,全球電信系統設備淘汰賽的打法,或也會呈現在終端領域,未來必然總會有人掉隊,剩者為王,前提是你要始終保持體力和進取的姿態。
華為一位高管說,從規模而言,達成“前三”目標,銷售額要突破300億美金,銷售規模達到1.7億部。
對華為而言,挑戰不在規模,而在于含金量。華為終端出貨量目前已經達到1.5億(含數據卡等智能終端),從規模上看,距離第三的門檻并不遠,但銷售業績只有67億美金,也就是說,必須大幅提升高端智能機的比例,占領市場制高點,方能達成預期目標。
“我們發現,手機用戶是一個啞鈴形結構,低端和高端用戶最多。”李小龍對記者說,因而在終端戰場上,沒有中間路線。
而征服高地,必然品牌為先。
華為手機“前三情結”:子品牌悖論
- 本文分類:品牌管理
- 本文標簽:華為手機品牌
- 瀏覽次數:20 次瀏覽
- 發布日期:2013-11-08 22:18:28
- 本文鏈接:http://www.hxsq45.com/wk_mb/17446
- 上一篇 > 涼茶擊敗可樂的背后:找到品牌基因
- 下一篇 > 倪軒裕:用情感維系兌現品牌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