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80年代美國學術界開始討論企業永續經營、長盛不衰的話題,大家發現要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屹立不倒,關鍵是擁有適合自身發展的生存方式,也就是適應于社會發展,優于同行競爭對手的核心競爭力。這種核心能力存在于獨特的內外環境,別人無法模仿,即使一定要生硬移植,也是四不象,發揮不了原有功效。中國加入WTO,融入世界,就不得不按照市場規則辦事,國外優秀的企業進入中國,激發的是內外交困的市場混戰,那么中國企業的生存之道在哪里,這幾年國內學術界和企業界也興起了對核心競爭力的探討。
企業面臨的危機無處不在,如果說天災無法預計,攤上了只有自認倒霉,我們得看到現階段中國的市場環境還很不成熟,社會資源分配方式還很不公平,險灘潛流到處都是。不久前,溫州舉辦了"中國民營企業家年會",會上一位民營企業家尖銳地提出:"民營企業創造了巨大的社會財富,解決了大量就業人口,貸款、融資等方面尋求再發展處處受制于人,許多國有企業虧損嚴重,反而處處如魚得水,甚至外資企業的待遇都比民營企業高。"在不成熟的外部環境中生存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我們很羨慕海爾,因為海爾是民族品牌唯一進入世界100強的,OEC、斜坡球理論、市場鏈……形成了一整套屬于自己的生存和發展模式。這幾年國內企業對海爾的學習,催生了企業家對草莽英雄回歸正規軍的理性思考。不過,我們始終認為,一道數學題可以有多種解法,條條大路通羅馬,一種解法一定能夠解所有問題嗎?海爾的管理模式一定能夠建立所有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嗎?不是,學習海爾,關鍵是學習海爾"與狼共舞"的勇氣和執著,學習海爾孕育核心競爭力的前瞻性。東施效顰畢竟還是東施啊。
許多企業都希望自己長大,所以去年范棣先生寫的《長大》很暢銷,企業大了,一定所向披靡嗎?盡管幾年來諸如惠普兼并康柏的重組之風盛行,但是不是所有企業的未來都要成為龐然大物才能一勞永逸。波音是世界最大的飛機制造商,它也擁有上千家零配件供應商,而這些供應商都很小,卻活得很滋潤,以波音的實力,完全可以將零配件生產納為己出,對供應商而言,能夠生產出波音飛機的零配件,完全應該索求更多,結果是雙方都沒有越雷池一步。波音擁有的核心競爭力是資源整合能力,供應商擁有的則是精細生產能力,社會分工越來越細,你的核心能力只能維持你在一定的領域生存和發展,跨出去了,原有的領先優勢就沒有后力推動了。遠古時代,恐龍沒有生存下來,一些不起眼的小生命卻保留了下來。鯨魚夠大了吧,但是它的消耗和對環境的依賴程度也很大,海龜雖小,但是對環境要求不高,生存起來反而很容易。所以,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形態之路是多元化的。就像一片森林,實現生態平衡的前提是,大小生物都得存在與和諧。
企業大小不是我們追求的目標,因為"大小"賦予了更多虛榮的成分,我們需要的是找到適合自己的生存方式,并且是生存得很美滿的生存方式。如同個人在社會中的歷練,首先是生存下來,你賴以生存的資本則是--萬人擠過獨木橋,你仍然在橋上的核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