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大中華區的麥當勞正在積極轉型。
先是今年年初,中信和凱雷投資以20.8億美元接手麥當勞在內地和香港未來20年的業務。收購尚未完成商務部審批,臺灣又傳來新消息。3月28日,麥當勞擬以51億新臺幣(約1.69億美元)將臺灣業務轉讓給德昱股份。
據說,接連“甩賣”是因為近兩年業績不佳。了解相關新聞時,小巴常會看到一種說法:麥當勞是一家房地產企業。中信、凱雷收購麥當勞業務,看中的不是漢堡,而是地產。甚至有人說:麥當勞是全球最大的房地產企業。他們的“理由”有三:
1、麥當勞創始人雷·克羅克曾親口說:我們做的不是漢堡生意,而是房地產生意;
2、麥當勞在全球100多個國家擁有30000多家分店,普遍位于黃金地段;
3、腦補出一種商業模式:漢堡薯條利潤很低,只是用來“獲取流量”的;真正的生意是精準選址,簽下地產,然后通過麥當勞的品牌和服務價值帶動周邊商圈,推動地產升值而后獲利。
由于在國民心中,地產行業才是真正賺大錢的買賣,仿佛“所有企業最后都會進軍房地產”,因此這一套說辭很能唬人。是時候由小巴來辟辟謠了。
首先,即使麥當勞是房企,它也不是最大的。
按照營收排名的2016年《財富》世界500強榜單上,綠地排名第311位,萬科排第356位,麥當勞排第420位。而根據2017年初公布的2016全年銷售數據,恒大超越了萬科。幾家正兒八經的房產企業還在你追我趕,頭把交椅肯定輪不到麥當勞。
然后,咱們再來說說麥當勞能不能算房企。
第一、創始人說了不一定算
若按照創始人的理念,很多企業不一定在干嘛呢。寶馬的真名是巴伐利亞發動機制造廠(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G),而且最初的產品是飛機引擎。直到創始人吉斯坦·奧托去世,寶馬都還沒進軍汽車制造業。松下最初是做燈泡插座的,三星最初是把魚干果蔬出口到中國東北的,Twitter是播客公司Odeo失敗時的副產品,豆瓣最初是想做旅游景點推薦網站“驢蹤”……
距離麥當勞創始人克羅克說出那句“房地產宣言”,已經過去了半個世紀,怎么能還用當時的話來評判今天的麥當勞呢?
第二,全球三萬多家麥當勞分店,經營模式不同
其中不到20%是公司直營(十年前還是40%,可見麥當勞的變化有多大)。另外80%是授權經營,分為三類:
20000多家傳統特許經營商,主要位于美國、西歐等成熟市場,麥當勞擁有很多店面土地和建筑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
5000多家授權發展商,位于拉美、東南亞、東歐等地,這種模式下麥當勞不做任何地產投資;
少量的附屬公司,例如日本麥當勞株式會社(創始人是曾提攜孫正義的藤田田),擁有3000家連鎖店,總部不會插手太多業務。
不難理解,在社會動蕩、法律法規不健全、地價波動極大的地方,直接投資地產風險太大,麥當勞才不會輕易為之。那么,中國算哪種呢?
目前,麥當勞在中國約有2400家店面,其中70%是直營模式。這和中國特殊的市場環境以及麥當勞謹慎的擴張步伐有關——1990年第一家中國麥當勞在深圳開張,直到2008年,麥當勞才在中國開放特許經營。正是這樣的重資產經營模式,使得全球店面數量3倍于肯德基的麥當勞,在華店面數量只有肯德基的一半,而且大城市餐廳較多,三四線城市偏少(當然,隨著特許經營權轉讓,局面可能改變)。
在直營模式下,非但不能收房租,反而要交高額房租……有這樣的房地產企業嗎?
那么第三,麥當勞究竟如何賺錢?
從最新年報來看,麥當勞年營收的65%來自直營店鋪銷售額。不過,直營店收入雖高支出也高,公司毛利主要還是來自授權經營。2015年,麥當勞直營餐廳營收165億美元,毛利25億;授權餐廳營收89.3億美元,毛利72.8億。授權經營收入又來自哪里呢?實際分為三部分:初始加盟費用、租金、特許權使用費(按銷售額抽取)。2015年,三項收入分別為0.8億、58.6億、29.8億美元。
如此看來,店鋪租金帶來的收入確實不錯。不過,因此就說麥當勞是房地產企業也太牽強了吧?畢竟,公司年營業收入有254億美元,租金收入只占不到四分之一。
所以外媒普遍將麥當勞歸入餐飲服務業,而非房地產。至于有些中文媒體有意無意地混淆加拿大房企麥當勞(Macdonald Realty)和麥當勞快餐(McDonald's),那就更是“總想搞個大新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