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2015年公布的《胡潤全球華人富豪榜》中,李文正家族以155億人民幣的財富排名63。其家族企業力寶集團(Lippo Group)總資產超過200億美元,是一家以金融和實業投資為主的全球500強企業,也是目前印尼最大的連鎖集團,業務涉及保險、房地產、醫療、教育和零售等多個行業。另外,力寶集團在新加坡、中國香港等地還擁有20余家上市公司,企業投資區域遍及新加坡、美國、澳大利亞和中國等10多個國家。
李文正從小的夢想就是成為一名銀行家。20幾歲時,他白手起家,通過經營船運公司賺到了“第一桶金”。30歲時,通過投資入股的方式,實現了成為銀行家的夢想。1963年到1988年,他先后把4家陷入困境的小銀行(宇宙銀行、泛印銀行、中亞銀行和印尼商業銀行)發展成為規模大、盈利高的知名銀行。
李文正博士(Dr. Mochtar Riady)是印度尼西亞力寶集團的創始人和董事局主席,1929年出生于印尼,祖籍中國福建省莆田市。
李文正經營銀行業47年,創立并經營多家銀行,印尼私營銀行的前四大銀行都是他的杰作。因為在銀行界和社會各界的廣泛影響力,李文正被譽為“印尼錢王”。
李文正創辦的力寶集團旗下擁有26家上市公司,集團資產在印尼板塊超過250億美元,雇員約10萬人,為超過7000萬公眾提供服務;在印尼之外的全球業務以新加坡OUE為旗艦企業,目前市值約80億美元。
在1990年之前,李文正一直都在從事銀行業務。但在1990年-2000年這10年間,他逐步從金融業遷移到地產業,并在2000年最終選擇放棄銀行業(僅保留投資銀行和保險業務),轉向以土地資源開發、信息網絡資源開發為核心的服務業。
造成這一轉變的原因,一方面是基于李文正的個人選擇,另一方面則是社會大環境所迫。如果說李文正前40年的愿景是做一名好的銀行家,那么到了2000年,他想得更多的則是成為子孫的模范,把更穩妥的業務傳給下一代。然而,鑒于印尼的政治、經濟環境,銀行并不具有“穩妥”的屬性——力寶集團的前身力寶銀行在1995年-1998年經歷了2次大擠兌。因此,在2000年,他明確將力寶集團的業務方向調整為:以土地資源開發為中心,延伸發展教育、醫療、壽險、電信、購物廣場及電影院等相關業務,然后對所有業務加以整合,綜合發展成龐大的產業集群。
李文正一生經歷過4次戰爭,多次政局動蕩和經濟危機。他說,這些經歷讓他深刻體會到和平的可愛與美好,也讓他信守一生不與人爭的原則,堅信忍讓、和解才是正確的處世之道。
銀行的商品是信用
HBR中文版:人們把你稱為“銀行救星”,再差的銀行只要你經營,就能轉危為安、迅速發展,你有什么特別的經營之道嗎?
李文正:銀行是經營“信用”的買賣,不是經營“錢”的買賣,錢只是信用交易的工具。銀行是憑信用去面對有多余資金的商人,并租賃他們的錢,然后轉借給需要資金的用戶。
銀行的一個主要功能是信用擴張。一塊錢的資金在銀行家手上,其信用擴張的功能是驚人的。尤其當銀行客戶數目很大時,銀行的信用擴張能力就更大。銀行的另一個功能是成為客戶群(每個行業上中下游的客戶群)的商貿交付清算中心,這個功能是最有利的功能,也是最重要的功能。
HBR中文版:具體如何做呢?
李文正:在考慮與分析銀行業務的過程中,我始終都有一個理念:搞企業必須深入研究企業經營的商品本質是什么,知道商品的本質后才知道如何去發掘它。比如,銀行的商品是“信用”,那么銀行最主要的經營原則就是了解銀行本身具有什么信用,然后守信用、表達信用,再對風險進行控制。另外,信用是沒有范圍的,它可以無限擴張和無窮復制。我一直抱著這個信念去發展銀行業務,這也是我成功發展銀行業務的思想基礎。
HBR中文版:當初你選擇離開繁榮銀行、泛印銀行,是因為存在經營理念的沖突嗎?
李文正:繁榮銀行是我工作的第一家銀行,在那里我學到了銀行的專業知識,也體會到了人性的貪婪。當時一些股東做了不明智的事,比如經營銀行中的銀行、借銀行的框架吸收私人存款等,他們屢戒不悛,最后我決定離開。
泛印銀行的股東同樣是無知、短視的,他們不但搞“行中行”、串通銀行的職員挪用公款作為私用,而且還參加錫錠和橡膠的走私,真是膽大包天。
HBR中文版:這些經歷對你后來有什么影響?
李文正:1975年離開泛印銀行后,我用了幾個月時間去反省、沉思:過去15年銀行家生涯得到的經驗究竟是什么?未來我要發展一家怎樣的銀行?我要成為一個成功的銀行家,還是好的銀行家?
成功的銀行家,意味著只要客戶能夠提供足夠的抵押品,敢于還更高的利息,那么就可以給予貸款,而不必計較這筆錢的用途。而一個好的銀行家,必須協助客戶渡過難關、幫助客戶發展業務,讓客戶賺更多的錢,繳更多的稅,讓國庫充盈,從而國泰民安。最后,我對自己的回答是:做好的銀行家,這是我的抱負。
HBR中文版:你很喜歡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老子的觀點,這與企業經營有關嗎?
李文正:是的,我認為中華文化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文化,許多寶貴的經驗都值得借鑒。我個人特別喜歡老子的“有生于無”與“合抱之木,始于毫末”。
我覺得老子是倡導“納米管理”思想的第一人,我研究企業遵循的就是這個道理。在分析企業時,我會立足于最底層、最小的單位,然后從小到大、從點到面地進行發展。
在開展銀行業務的過程中,我總會采取先易后難、從小到大和由近及遠的邏輯來發展業務。小是大的基礎,只要方針對,勤儉經營,小就可以變大。而且這樣不會感覺太復雜,不會覺得太難。
另外,作為領導者,一定要把握大局,并且充分授權。一個企業是基于內部諸多工作流程運行的,而每個工作流程都包括4個要素:工作崗位、工作任務、工作細則和工作主體,如果4種要素搭配合理,就能提高企業的活力。
危機中的生機
HBR中文版:你之前30年一直都在經營銀行,為什么到了20世紀90年代,開始轉向土地開發?
李文正:1991年因為經濟不景氣,當時銀行的呆賬成為大量不良資產,幾乎都是土地;1995年到1998年的大量不良資產也幾乎都是土地,無形中我們成了擁有大量土地資源的業主,所以必須針對新局勢選擇明晰的戰略。
HBR中文版:你是如何在土地資源的開發中發現商機的?
李文正:從最初3塊土地的開發中,我得出了一個結論:所謂土地開發的根本,就是提升土地的利用層次,層次越高、增值越大,發展商所獲的利潤也越大。也正因為如此,我們的定位不是房地產開發,而是土地資源的開發。
土地的性質明確了,就要根據地理、環境和人口等因素有伸縮性地改變,將其打造為產品。我發現,如果通過加工而帶來升值,那么土地開發帶給企業的利潤是銀行所不能比擬的。
HBR中文版:成為銀行家一直都是你的夢想,為什么后來會選擇徹底放棄銀行?
李文正:銀行看上去很威風,但實際上,一切權限都在印尼銀行(國家銀行)手中。從1959到1998年,我經營銀行近40年,期間經歷了5次擠兌,平均每隔8年就遇到1次,尤其是1995到1998年就經歷過2次大擠兌。這不得不引起我的深思,把這樣時常面對驚濤駭浪的銀行業務傳給下一代是否妥當?后來在2000年決定放棄銀行,專心建立由土地資源衍生出來的產業集群。
HBR中文版:你似乎總能從危機中看到生機,這個轉折點算是一個充分的證明。
李文正:經歷了印尼政治動蕩、經濟波動等各種時代大轉變,我養成了高度的危機感,感覺前程似乎總是風云莫測、禍福未卜。但是我也從中悟出:危機就是生機的源泉,危機中總是隱藏著巨大的生機。
有些情況下,你可以說有危機,也可以說沒有。但是如果能夠在一切正常的情況下,時刻保持危機感,針對每件事情都深入分析,那么當你發現危機的時候,就不是危機了,而是生機。
HBR中文版:是不是時刻保持危機感,也會讓企業擁有強大的適應能力?
李文正:是這樣,我認為對于企業的分析一定要深刻到位,也就是要看出問題所在;看準了問題后,再對癥下藥;如果舉措對路,又執行有力,那么企業就能始終生機盎然。
HBR中文版:在將力寶業務全球化的過程中,你與杰克遜·史蒂芬(美國的投資銀行家)、李嘉誠等都有過深入合作。在你看來,如何才能與合作伙伴建立良好關系?
李文正:我覺得互補最重要,你的短處是我可以彌補的,我的長處是你需要的,那么合作就容易達成。另外,在挑選合作伙伴時,要盡量挑選最好的,這樣他就能帶著你一起提升。從這個角度,可以將合作理解為“騎馬找馬”,也就是利用手中的資源,去整合更好的資源。
另外,在與人合作的過程中,我始終堅持一個原則,就是“我知我不知”(I know I do not know)。因為只有當一個人知道他自己不知道時,才會謙虛地找懂的人和內行的人來主持業務。
HBR中文版:你如何看待商業與政治的關系?
李文正:政治是動蕩不定的,而在商業方面,特別是金融領域,我們追求的是穩定。可是商業與政治又往往分不開,所以我會建議對政治人物尊重的同時,一定要保持距離。
成為子孫的榜樣
HBR中文版:在人生的第五個20年,你的目標是什么?
李文正:我的目標是成為子孫的模范。我一直都提倡“以心為本”的管理哲學,就是說以管理者本身的道德品質作為管理眾人的基礎,然后形成無形的品德權威以懾人。同時,也基于道德倫理去關心下屬與眾人,把眾人帶進真、善、美的境界。
HBR中文版:你說這一生中最欣慰與自豪的是,孩子們比你強。你是如何培養孩子的,又如何衡量他們的成功?
李文正:講到對孩子的教育,這個要歸功于我的太太,是她的功勞,不是我的。在經營企業方面,我從60歲就開始放權讓他們(孩子)去管理企業了,我只是充當醫生的角色,經常對企業進行體檢,看看有什么做的不對的地方,然后修改修改,但是企業的整個建設都由他們去做。我希望像老鷹訓練小鷹一樣,讓他們自己在實踐中歷練,而不是事必躬親。
我判斷他們是否成功的標準是:能否有能力、有智慧組織自己的團隊,如果他們組織的團隊是一流的,那么就一定是成功的。
HBR中文版:中國有句俗語是“富不過三代”,對此你擔心嗎?
李文正:對于這點,我覺得日本的家族商社模式是可以借鑒模仿的。他們把家族的企業擁有權與管理權分開,把企業上市,使之成為獨立的法人,只讓家族人中有能力、有智慧的強者參與管理。目前,力寶的經營模式是在采取日本商社組織延續性結構的基礎上,引進美國人才的競爭性——隨時網羅優秀人才,作為革新的動力。我認為關鍵還是在于,我的孩子們能始終記住身份的重要性,知道身份的背后是什么。因為身份不僅意味著權力,更意味著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