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啤酒品牌的收購、建廠式的外延式增長,似乎還遠沒到盡頭。
十年前的啤酒業各二三線企業的擔憂與坐臥不安,在十年后的今天仍未停止。二三線啤酒企業仍在未來是繼續自身發展還是待價而沽中彷徨,一線品牌還沒停止其收購建廠的步伐使他們更如坐針氈。
對于一線品牌而言,自己已經處于一線品牌,為什么還要發展壯大?快消消費品企業始終有一個他們認為的理由存在:規模效應。只有規模效應,才能使各項成本、費用都攤薄了,而各項成本與費用,在快速消費品行業,都是要用的!金士百啤酒只在東三省內有市場,但其卻在央視做廣告,這些廣告費用攤在東三省已經很高,攤到全國市場卻又無
銷售
……所以,做大規模,是啤酒行業各企業的“中國夢”!
應該說,中國的啤酒業已經具備了行業集中度高的基礎:青島啤酒是百年品牌,其品牌的張力始終能保證自己有一定的消費者影響力;作為國有企業,其背后的資源與背景,企業也難以出現瞬間倒塌的可能;其對品牌建設的堅持,使企業也很難滑倒在競爭的泥濘道路上。青島啤酒的擴張,只是將自己的工廠、經營、市場再復制一個而已,為何不可?
雪花啤酒,就是靠一個一個市場、一個一個工廠復制過來的,并且其總部設立的財務中心、生產中心、
營銷
中心等,已經將整個全國性整合體系打造完整,其再擴張,已經就像商業
零售
中的連鎖企業,只是看哪個區域還有消費需求(如同哪個商圈好),直接建廠或收購(如同開直營店一樣)。對于雪花啤酒自身來講,可能現在最輕松的就是并購或者建廠了!
英博、英博百威與嘉士伯等等外資品牌,由于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外資品牌在中國所向披靡之時并未取得豐厚收益(最突出的收益者是藍帶、貝克等),當中國的啤酒業二次輝煌來臨而國際市場疲軟時,他們都將中國當作戰略重點市場。也許,這是最后一次機會了?!
何況,中國的中低端啤酒,售價如此之低,如果不整合,怎么可能走出泥潭?中國的中高檔啤酒,又需要一線品牌對行業進行引導甚至投入,才有可能促進行業發展。他們都還有引導行業良性發展的責任!
中高檔會主力發展
雪花啤酒從十年前對產品金字塔設置為七層的價格區間開始,就將產品檔次進行了細致規劃與設計,近年始終在為進入中高檔俱樂部而努力,很多區域都是在低檔進入的同時,就套路性設計出中高檔如何在該市場分一杯羹,這種體系化、有預謀的營銷銷售一體化推動,搞得很多同行企業無可奈何又無能為力!
無論是勇闖天涯、純生啤酒、自然之美,由于基本規避了競爭,其中高檔發展路徑,現在看起來,雖有阻力,但前路還是清晰與光明的。
青島啤酒本身就是中高檔因子,其品牌的終端消費者自點率,使其中高檔產品開發,也不需像雪花啤酒一樣狡盡腦汁,現在青島啤酒始終在走這條路子。
英博由于全球最大啤酒企業,收購的全球知名品牌包括百威、貝克等,國內的哈爾濱等等,使其產品線相對豐滿,現在在終端,連冰箱里的各產品布局,都是按照高中低檔在設計。
嘉士伯,作為歐洲啤酒,個性化啤酒,自然不會輕易的將產品降下來,即使現在收購的企業品牌都可能是一些中低檔,但其始終都是盈利與中高檔發展的野心。
燕京啤酒,一直以其“普京”(即以燕京清爽為代表的普通燕京)銷售為主。近年在南方主打“鮮啤”。雖然2006年已經設計出鮮啤的兩檔產品,最近這幾年一直在靠鮮啤中的普通裝打市場,2012年用精裝鮮啤再發力,也是為了擠進中高檔。
中國的市場,先做大再做強,先做銷量再求利潤,也許是中國市場經濟發展初期最有效的方式,啤酒業的重點品牌都在朝這個方向行進。
罐裝繼續加快發展腳步
曾經的青島啤酒和藍帶啤酒的易拉罐天下,那也只是十年前的輝煌。那時,主要作為年節的禮品與福利消費,使兩企業賺得盤滿缽滿,但沒有實現到家庭消費,所以,這種賺錢賺市場的好時光并未能一直延續。
隨著啤酒業也近二三十年來的發展,似乎今天已經到了啤酒易拉罐銷量有機增長的時候。隨著消費習慣的改變,消費者開始在家庭、在餐桌上都逐漸適應和主張進行易拉罐啤酒消費,同時,易拉罐產品又通過喜力、嘉士伯等國際品牌的掩土重來,再次煥發出了無限的活力,市場逐年看漲。
超市的易拉罐產品越來越排不開,不斷有新的品牌、新的容量包裝加入。超市成了易拉罐產品推廣的主力方式之一。藍帶啤酒企業已幾次變更,但由于罐裝入超市早,現在超市仍是主戰場,消費者仍能在超市滿足自己多年的記憶,進行消費。
500ML的易拉罐產品曾經是雞肋產品,多家企業多年培育仍未能暢銷,現在消費者無論是超市還是餐飲,甚至是士多店,都也是熱門產品。珠江啤酒梅州新廠慶典,舉行的啤酒節,用的就全部是500ML易拉罐純生啤酒,消費者反應熱烈。
浙江、福建等地,易拉罐產品消費已經蔚然成風。喝得多,喝得瀟灑,全都是整箱購買,回家宴請親朋好友,不用回瓶,也不怕酒后鬧事砸瓶傷人。
作為企業來講,啤酒瓶裝的捆裝、塑箱的不安全性,啤酒回收的毛利損失(二次運輸及損耗)等等,甚至是倉庫租賃,使啤酒瓶回收如同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F在消費者趨向于罐裝消費,企業求之不得!
純生產品還有待突破
這是純生啤酒將來一定能突破的產品消費基礎:“普通熟啤酒如同水果罐頭,純生啤酒才是新鮮水果”。這是業內對純生與熟啤的對比的生動寫照。
這是行業對啤酒企業的期待與要求:啤酒行業協會對十二五的純生占比也有規劃與要求是純生現在啤酒業占比5%,希望十二五之后能實現20%的占比。
可是,這也是純生不能快速發展的現狀:純生由于行業老大(其實現在還沒有老大,但中國第一瓶純生產自珠江啤酒廠)的引導吃力,而熟啤幾大巨頭還在忙于企業擴張,純生類產品始終磕磕絆絆,未能達到理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