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剛開始實行變革 開放政策,那時國內面臨資金和技術缺口。為鼓勵引進外資、引進先進技術,中國為境外投資者提供了以稅收減免為代表的超國民待遇政策。外商投資的超國民待遇主要體現在稅收優惠、進出口優惠、經營管理優惠、注冊資本繳付和外匯優惠等。該政策促進了中國利用外資的增加、就業擴張和政府財政收入增長,并且大大提升了企業競爭力,是中國保持30多年高增長的重要推動力。但是,給企業分成三六九等有違市場經濟原則,干擾了正常的市場經濟秩序。所以,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后,中國開始逐漸取消和調整外資政策中一些不合理的超國民待遇規定,使內外資企業共享一個平等競爭的平臺,如2007年十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通過的《企業所得稅法》,內外資企業適用統一的企業所得稅法,新稅率確定為25%。但是,中國內外資企業統一稅制的過程卻引起了一些爭議,而且部分外資企業還甚為反感,有的企業干脆關門離開。出現這些現象應屬正常,但需認真分析和對待。
20世紀80年代,中國的變革 開放同時起步,當時,因為國內經濟成分單一,市場尚未形成,所以,企業投資的風險大,回報不確定。任何一個國外的理性投資者,若未得到一個保證回報的約定,恐怕不會下注到中國大陸投資。為創造國外投資者的高回報預期,對外資的獨立優惠也就應運而生。我們看到,20世紀80-90年代,中國引進的外資中,與國內有關系的港臺企業占多數,因為這些投資者在中國大陸有各種關系,保證投資安全性沒問題,高回報預期可兌現。這些在中國大陸投資成功的企業給其它企業做了示范,從而使外資引進不斷擴大規模,在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后,外資引進呈加速增長之勢。在投資的來源地方面,結構呈現多元化的趨勢。在1979-1988年期間,港澳臺的資本加在一起占中國外商直接投資項目的比重是80.7%,占協議外商投資金額的比重是74.8%,占實際外商直接投資金額的比重是67.5%。此后,來自港澳臺資本的在華投資占中國利用外資總額的比重迅速下降,而來自美國、歐盟的資本在華投資所占份額上升幅度很大。按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計算,2002年至2006年,香港占中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總規模的比重降低為29.13%,歐盟為9.76%,日本為6.62%,臺灣降低為3.07%,美國為9.43%,這種趨勢還在延續。
從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在全球勞動密集型輕紡產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的背景下,外資開始大量進入中國,并由此帶來了中國機電產業的技術更新和大發展,助推中國機電產業技術水平上了一個高臺階。進入新千年后,發達國家以IT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的生產制造工藝開始大規模向外轉移,中國成了其主要承接地,促進了珠三角和長三角經濟開放帶的高新技術產業的升級,而且促進了環渤海地區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同時還促進了中國國內機電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向中國中西部轉移,形成了中西部地區產業改造與升級的新態勢。通過對外開放,不僅實現了民族企業“走出去”、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獲得國際收益的目標,而且吸引了外資的大量進入,促進了中國經濟、技術、管理乃至社會的發展,功不可沒。
由此可見,中國的外資優惠政策初衷是為抵抗投資風險,外資對中國的經濟發展也做了貢獻,但隨著中國經濟市場化變革 的深入,投資風險下降,再實行外資優惠政策就有違市場經濟原則,對經濟的長期發展不利。
目前,外資、民營和國有企業基本上三分中國企業,讓這三類企業平等競爭,共同發展才可能使中國經濟正常發展。為此,統一內外資企業稅制理所當然。如此明顯的事實為什么有些外資企業不能接受?
我們知道,大部分外資企業來自發達經濟體,這些企業在發達國家并不一定能得到特定的政策關照,但市場的規范化程度和發展水平比中國高,所以,他們的預期收益相對穩定,企業安全性也不是問題。如果這些企業在中國經營,預期收益的穩定性就低一些,再加上沒有任何優惠政策,他們會認為自己處于競爭劣勢狀態,企業也不安全(因為他們是外國人)。有些企業倒非真的需要什么實質性的特權,但卻需要一個政策的保護傘,使企業的安全與利益能得到保障。因為中國還不是一個所有國家都認可的市場經濟國家,通過特定政策來保障投資安全和收益相對穩定是許多企業需要的。所以,在中國人看來,一個非常明顯的事實,有些外企卻無法接受。
其實,對外企的安全和穩定的訴求我們應充分重視,在目前中國的市場環境下,決不是稅制和稅負統一了,企業就必然在一個平等環境中競爭,區域分割、壟斷、政府干預等都干擾了市場的正常和平等運行,而這些問題不可能在近期徹底改變。如果我們正視和重視這些問題的存在,就不會一味地去指責外企的抱怨,才有利于真正理解外企的言行,才能繼續我們的開放政策。
實際上,到目前為止,中國實際利用外資水平仍然很低。到2007年底,中國人均使用外資僅為57美元,與發達國家人均使用外資超過500美元的實際相比,差距還相當大。這就是說,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中國仍然需要繼續實施擴大開放、吸引更多外資進入中國。中國的巨大市場、普遍受到良好教育且工資成本仍然相對較低的優質勞動力、便利的貿易通道和巨大的工業品綜合加工能力等,都將成為外資進入中國的新的主要引力。對外開放是中國的既定國策。而深化變革 ,創造好的市場環境是進一步開放的前提。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經濟增長研究室主任。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