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九霖:資本運作的“舍小換大”
企業在引進投資者的過程中,不應過于糾結于自身股權比例的稀釋問題,更應關注企業通過資本運作后總價值的增長。
企業在引進投資者的過程中,不應過于糾結于自身股權比例的稀釋問題,更應關注企業通過資本運作后總價值的增長。
企業在開展培訓時,普遍會經歷培訓的“三痛”過程,即培訓前的“迷茫”:不知道要培訓什么;培訓中的“無奈”:為了培訓而培訓;培訓后的“無辜”:沒有到達預期的培訓效果。
關于資本運作的理論,國內研究者不少,我在此也不想再做過多闡釋。但在實踐中,又確實感到了人們對資本運作的窄化、誤讀甚至妖魔化。本人試圖從企業經營與管理的角度,淺談一下資本運作,并對時下盛行的幾種有關資本
坦率地講,在投資、并購方面,我還沒有失敗的教訓。在投資、并購方面,我覺得很多內容我當年是走得比較前沿的。舉例子講,收購西班牙的CLH公司時,當時本來是談好6000萬歐元收購對價。但是,我沒有用6000萬歐元,盡管賬上有多于6000萬的歐元。
投中集團統計顯示,2007-2011年的五年間,國內百貨行業獲VC/PE融資案例較少,僅完成12筆融資,累計披露融資規模僅為23.33億元。雖然行業規模持續增長,但近年來國內電子商務的迅速崛起,對百貨行業已形成現實沖擊
有兩種投資不能接受:一種是“管得太嚴”;另一種是“從來不管”。錢對一個瀕臨破產的企業非常重要,但錢背后的價值是一個創業者更要倍加重視的。要看清這個風險資金能給自己的企業帶來多少除了錢以外的東西.
上市公司年報的格式按照有關規定是固定的。投資者可以先看第二部分“會計數據摘要”。在其中可以看到最常用的每股收益、每股凈資產、凈資產收益率。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公司的基本盈利能力。在這些數據中有一條叫“每股
Facebook IPO將融資50億至100億美元,公司估值為其融資金額的10倍左右。雖然很少有公司的IPO能達到Facebook這樣的規模,但它的上市之路對廣大企業家有借鑒意義。
一路高歌猛進的房地產業將遭遇漫長的三九隆冬,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地產行業發展的黃金年代并未過去。到底是冬眠,轉型,還是斷尾求生,抑或大力并購?掌握資金和內功精湛的企業勢必迎來下一個春天。
中小企業融資難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中小企業的資金問題在我國表現得更為復雜,既表現在融資難上,又表現在從表面上看的、所謂的負債“過度”的反常現象上。著名企管專家譚小芳老師具有豐富人脈資源,其中不乏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