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A股市場牛冠全球,主板指數風起云涌,大小盤風格切換,市場熱點輪動頻繁。當多數投資者還在切換思路尋找風口的時候,少數投資者已經開始瞄準另一塊風水寶地——新三板。
中國版納斯達克
新三板起源于2006年北京中關村建立的股份轉讓系統,2012年,在中關村基礎上又新增了上海張江、武漢東湖、天津濱海三個試點區。隨著2013年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的掛牌以及2014年引入做市商制度,新三板進入發展快車道。在國務院重點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大背景下,新三板承載的市場功能也開始顯現。
相對于主板、中小板、創業板,新三板擁有眾多特殊性。新三板掛牌企業多為高科技企業,行業占比前三的分別是信息技術、工業、材料,企業掛牌上市要求也相對寬松。新三板的交易模式不同于主板的連續競價,而是采用協議成交和做市商交易;新三板的股價沒有單日漲跌幅限制;投資者準入門檻高達500萬元。眾多特殊性以及看似高風險的特點,使得新三板更像是介于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之間的市場。因此,新三板很像“中國版納斯達克”。
當然,要成為中國的納斯達克,孕育出一批像蘋果、微軟一樣的高科技企業,新三板還有很多建設空間,從制度、政策到市場、監管,正如我們在2014年所見到的。
政策暖流,引入活水
2014年監管部門不斷給予政策暖流,陸續出臺了政府補貼制度、做市商制度、定向增發等制度,從引入企業掛牌上市、促進交易量和流動性、提高融資效率的角度完善市場,這些不管是對于掛牌上市企業融資,還是對于投資者都是利好。
從引流效果來看,2014年新三板掛牌企業呈現了爆發式的增長,當年掛牌企業數量增加1,233家,比2013年增長355%,超過了之前八年所積累的數量,累計達到1,580家(2006年新三板成立時,掛牌企業數量僅6家)。一批知名企業、國企在新三板掛牌,如被大智慧收購的湘財證券、被百度收購的萊富特佰,在提高新三板企業質量的同時也豐富了投資標的。而從交易量來看,新三板交易也在2014年開始爆發,全年新三板交易量達到22.75億股,較2013年增長了11倍。進入2015年2月,新三板單日交易量突破億元,通過做市商的成交量占比已近四成。
新三板怎么玩?
拋開眼花繚亂的政策,其實投資者最關心的問題就是新三板能不能賺錢?什么時候入市?怎么入市?新三板最根本的投資邏輯就是其現有的低估值以及流動性改善所帶來的估值提升空間。目前新三板企業估值遠低于中小板和創業板,平均PE僅20倍,對于具有高成長性的企業來說,還有顯著的提升空間。如果交易量持續活躍,市場人氣熱烈,則大概率會提升新三板整體估值水平。
新興的金融產品歷來都有一定的紅利時期,如2006年定向增發股票平均300%的收益,2010年滬深300股指期貨剛推出時穩定的套利機會。作為一個新興市場,新三板現在也處于良好的介入時機。目前,新三板價值洼地階段,投資門檻高,參與機構較少,可選投資標的較多,除了券商、私募股權機構外,私募基金也已參與其中,而公募基金看好新三板市場的也不在少數。隨著政策越來越明朗,投資者門檻降低的預期,更多的機構投資者以及個人投資者可能蜂擁而至,優質標的必將成為哄搶對象,導致一票難求,產生估值泡沫。所以,越早進入市場,就越有先手優勢。
不過,政策紅利給新三板帶來了人氣和較高的預期,但個人投資者參與仍有諸多困難。500萬元的投資者門檻已將很多投資者攔在門外;而面對上千只良莠不齊的個股,個人投資者又難以深入研究;即便選中優質企業,也可能需要承受那沒有單日漲跌幅限制的波動。所以,個人投資者將投資委托于專業機構方為上策。但是,不同于二級市場基金,目前參與新三板的基金均沒有過往業績可以參考,選擇基金難度同樣不小。因此,個人投資者不妨嘗試投資新三板的母基金,通過母基金再投資于多個新三板基金,最終分散投資到幾十個以上的企業,即充分分散了風險,又能分享到新三板帶來的政策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