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轉來了一篇網文,和我經歷過的企業倒閉的過程驚人相像。過去這些年,市場上甚至流行著一種說法,叫VCPE靠管理費賺錢(因為項目都投失敗了,沒回報),創業者靠洗VC的錢賺錢。
即使我們懷著極大的善意。從過去幾年團購和電商的極速膨脹來看。動輒五六千,上萬人的企業。動輒以不斷融資,綁架VC,只為 上市 去的企業,一旦上市失敗,企業立刻陷入崩潰的邊緣。從機構投資人,到CEO,到管理層,到普通員工,都各懷鬼胎,最大化其利益。看看24券最近的鬧劇,可以宣布拔苗助長的模式可以休矣。
下面分享這篇文章,詳細的描述了一個公司掛掉的整個過程。
“一個公司掛掉的過程,首先是犧牲利潤表(具體表現是進價高于售價,賠本賺吆喝),然后是犧牲資產負債表(具體是開始打應收應付賬款的主義,賬期越來越長,發展到最后要供應商交押金,開始拖),最后是犧牲現金流量表(具體是只要能周轉,不考慮成本、利息等因素)。
現金流量表折騰完了之后,攤子已經不能繼續玩下去,要么增資(具體表現是增資擴股,引入第23456789-N輪投資),要么就清盤,由于已經在第二階段燒光資產負債表,這個時候肯定是投資人要虧了出去,如果是股東的話,要一起死,因為清盤時,債權高于股權。
但是在掛掉的過程中,創始人不一定賠,創始人要洗錢,具體辦法是增加關聯交易,比如說, 物流 給舅子,裝修給老表,就連食堂也包給小姨子,怎么滴也要洗出來幾百萬,甚至上億,設計到批量服務的,具體做法就是做假單,比如假配送,送貨不發貨,按次數給錢,投資人蒙在鼓里,存貨一件不少,現金嗖嗖的給出。
大股東要搞錢,一般有幾個崗位是必須親自來任命的,也比較好操作,首先是市場部,展會洗錢,然后是后勤,舅子姨子一大堆,最后是業務部門。
聰明點的大股東,絕對不會去搞銀行賬目,都是抓小放大,積少成多,偷存貨的都是小兒科,一抓一個準,一般是偷物流服務費用。
最高級的,是偷市場,什么是偷市場呢
比如說大股東或者創始人,通過創業已經形成一定的客戶群,但是目前客戶群值多少錢,這個是沒有一個說法的,那么大股東就在表外再搞一個產品線或者服務包,這部分是自己的私活,讓投資人投的公司去做最艱難的市場開拓,自己的小九九跟著這個現成的客戶群賣掉小玩意兒,比如搞個學習 公司,典型的如境外的一些大型軟件商,凡是大陸一換總經理,一定有市場公司跟學習 公司洗牌。
如果說偷后勤,偷服務是高級角色,那么偷市場就是頂級,神不知鬼不覺,搞個盆滿缽滿。
至于那些直接偷公司現金的,就是純莽夫,一點技術含量都沒有了。
至于神仙級的,就是搞并購,拿公司的錢去并購,本來估值幾千萬的,主動提價幾個億,這種就算是洗錢了,這種一般都選擇高技術公司,最好是業績沒有體現的,為什么呢,因為估值可以隨意,說多少就是多少,這種遇到,投資人只能干瞪眼。
我比較信的兩個指標,如果一個公司說自己公司很牛逼,那么就要看他的人均單產,人均單產目前世道下,低于60萬的就不要扯了,當然是越多越好,有的公司靠人海戰術去搞,產值一大堆,自己員工待遇不咋地,就是人均單產低,打人海戰術沒什么技術含量,有錢都可以打,一遇到財政緊縮,就慘了,最關鍵的是,投人海那是每個月都要燒錢,人越多,人工成本越大,并且沒生意還要發工資,最后就是爆掉。
第二個是自由現金收益率,談產值、談其他的都沒有太大的意義,產值上去,搞存貨,賣不掉,有什么意義,賣掉了,還是應收賬款加權責發生,這點就容易造假,簽大單,激進的會計政策,誰知道明年收不收得到。
但是自由現金收益率相對而言就靠譜,因為綁定了現金流,是考慮了損益表之后再加上一個現金流,并且是自由現金流,這樣相對就靠譜,沒收回來錢自然就沒有現金流,靠存貨估值或者公允價值調整搞出來的每股收益率,或者所謂ROE,在現金流面前都是要現原形的。
自由現金流收益率 =每股自由現金流 ÷ 股價
股息是公司實際分配給股東的現金收益,而自由現金流就是潛在的可分配現金收益。如果自由現金流收益率長期明顯高出股息率,就會有故事要發生,公司要么會加大股利分配力度,要么用來投資或擴大再生產,不論怎樣,股價都有上漲動力。
但是自由現金流好,是不是說就一定靠譜呢,這也不一定,要看大股東什么情況,大股東守財奴,或者經常偷上市公司的錢,那你也只能干瞪眼,上市公司這個指標好的,萬年一毛不拔的多了去,有的更過分是把錢存在某些關系銀行,搞利益輸送,那就缺德了
一個公司自由現金好,大股東也一直不肯出血,會迎來強行并購,也就是杠桿收購,你的公司是現金流公司并且自由現金收益率高,惡意并購公司買下你的公司,要么強行分紅然后一地雞毛跑路,要么就是花1元錢買下10元錢這種生意,最后買下的10元錢生意短期內會彌補回那1元的成本,這里面就有個杠桿是值得冒險的,境外凡是搞并購的,無一例外的都是盯上自由現金收益率好的公司,典型的比如著名的席夢思公司,被買賣了N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