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每一個創業者心中都有一個
上市
夢,而夢醒時分,則意味著要么被邊緣化,要么賣掉。但是,賣掉不一定是壞事……
賣掉公司在中國很容易被貼上“失敗”甚至“可恥”的標簽,不僅創業者本人無法認同,亦不能被公眾所理解和接受。“辦企業如同養兒女
”,這是創業者頭上摘不掉的緊箍咒,賣兒賣女自然會遭人唾棄。這種畸形而單一的價值觀導致IPO的敲鐘儀式成為無數創業者夢想中的畢業典禮,創業成功的標準也變得如此精確而量化。
這個畸形的標準恐怕將被打破。今年上半年中國部分企業海外上市遇阻,不僅大范圍輻射到其他創業者,對資本高度敏感的投資人也提高了警惕。這真是應了柳傳志說的一句話,“大勢來了,豬能飛上天;風一停,豬就得掉下來。”
相反,并購市場的需求正猛。據清科集團披露,2011年上半年中國市場共計完成469起并購交易,與去年同期相比,并購案例數增長61.2%。其中國內并購案例有389起,涉及金額102.37億美元,并購案例數量達到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的最高值。就連投資人也贊同,中國將迎來一股前所未有的并購浪潮。華興資本創始人兼CEO包凡(微博)對《創業邦》說,“并購的案例在未來會越來越多,而且體量肯定會越來越大。”
56網創始人周娟說,“以后平臺性的公司肯定會越來越少,一些基礎性功能應用更多地會集中在大公司上面。其實從過去5年看來,視頻網站算是一個奇跡。”
這對于創業者來說,未嘗不是好事。有投資人總結,企業成功的路徑有兩條,一是賣掉,二是IPO。實際上IPO也是賣掉,只是賣給了公眾,也就是廣大股民。包凡認為,“賣跟不賣公司,這個問題從最初的原則性問題,進而退化到一個戰略性問題,最后演化成一個財務性的問題,這是市場成熟的一個過程。”
一句話,賣掉公司并不可恥。“企業的使命就是活下來給股東賺錢,這才是最重要的”。
兩座大山:巨頭+資本
望海康信的創始人段成卉說,她毫不介意使用“賣掉”這兩個字。今年年初,東軟集團以1.141億元收購望海康信73.14%的股權,成為其控股股東。如今,望海康信已更名為東軟望海。
2010年春節剛過,段成卉主動引進漢能投資集團做戰略融資顧問,目的就是尋找合適的并購企業。而僅僅三個月前,專注于醫療軟件、接受過天使投資、創下兩輪VC融資紀錄的望海康信,還在按部就班地朝著上市進發。在醫療IT領域,他們有著深厚的醫院客戶資源,幾年來增長穩健。但是突如其來的市場變化,促使她不得不選擇另外一條路。
“感知市場的變化是那么容易,”在創業的第七個年頭,段成卉嗅出了醫療軟件市場的微妙變化,她預感到這個市場要火,但隨之而來的就是與跨國公司、國內上市企業等巨頭之間資本實力的較量,而不再局限于產品或團隊。“市場的消耗很大,正常的成本和收益比例就會下降。產品價格會降低,然后你會丟單,這個時間長度可能是3年,也可能是5年。”望海康信能否堅持到IPO,段成卉無從判斷。
創業者上市夢醒 賣掉公司或為理性回歸
- 本文分類:資本運作
- 本文標簽:創業者上市夢醒
- 瀏覽次數:16 次瀏覽
- 發布日期:2013-10-04 00:39:45
- 本文鏈接:http://www.hxsq45.com/wk_zb/16569
- 上一篇 > VC/PE行業募投管退全流程顯艱難
- 下一篇 > 有錢借錢 資金充裕是融資最佳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