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俊宏,著名管理咨詢專家。美國HPO耶比歐管理咨詢集團亞太區執行長;哈佛企業管理咨詢集團(臺灣)資深顧問;美國/澳大利亞上市Progen生物科技集團顧問。還曾任美國美林銀行/美林證券資深顧問;創新國際策略管理集團首席顧問;美國硅谷EPCVC風險投資集團亞太區執行董事。
汪俊宏一天的生活就是這樣開始的,早上6點起床后用一個小時讀佛經,天天如此。用他的話說,這是讓自己每天都有一個機會靜下來,沉淀心靈,回想人生本源與真諦,給自己激勵和動力。說到讀經文,汪俊宏提高了語速和聲音:“世間一切自有變化,雖然事前注意在我,但事后還要看天意如何,如果這其中抱有為眾生的目的,即使做失敗了我也不會很痛苦。”——這的確是有別于“四大皆空”的另一種解釋和感悟,汪俊宏理解的佛家教義是入世的、進取的、投入的。隨著話題的深入,我們覺察得到了驗證,而且我們更相信,這和他的從業經歷有關。
企業競爭力究竟在哪里,該如何積蓄?汪俊宏從對佛經的領悟來回答這個問題。與一位資深企業管理人士關于經濟的談話卻從佛經開始,多少讓我們感到別開生面,我們得到的答案則非常理論化:企業經營真的是為員工和社會,時間長了員工會感受到的,員工也會給企業真正的回報。一般來講這樣的企業會做得更好、更長久,企業家也比較有成就,時間越長越能證明一味投機是錯誤的,這就是他目前正在推廣的感動營銷理論。
印象 穿唐裝的“課堂主持”
“Yeah——!”陣陣歡呼發自汪俊宏的授課現場。云南大學科技館二樓,云南大學現代企業CEO高級課程研修班的一堂教研課剛剛開始。之所以稱這堂課為教研課,是因為課程“重頭戲”不是講授,而是研討,由學員與學員、學員與教授研討實例、對證理論。學員們不再一排排坐在課桌后面聽講,而是分成若干小組,圍坐在幾張課桌拼成的大桌子周圍,就若干授課主題展開討論,結論由一名代表當場演講,經評比最具創意和操作性的加分,一節課下來,得分最高的組將獲得500元獎金,由授課教師掏錢。汪俊宏解釋:讓課堂充滿競爭性互動,學員可現場將知識與實際結合,并將自己的實際經驗拿到課堂上交流,讓其他學員共享并儲存在頭腦中,成為個人自己的知識。
為了營造課堂氣氛,汪俊宏還特意穿唐裝授課,他說自己更多是做顧問和指導,實際上是名教練,而在我們看來,他在課堂上更像一個投入的主持人,用話語和肢體語言調動學員的競爭欲望,增加臨場感甚至競爭的殘酷性。
汪俊宏祖籍福建,生長于祖國臺灣,赴澳大利亞深造后取得澳大利亞國籍。汪俊宏常年奔波全球各地,向不同地區的企業界人士講授管理營銷課程,四海為家。
對于年將不惑還未成家,汪俊宏認為跟自己的宗教觀念有關,他信緣分,有緣分才有可能,自己最大的愿望就是每天自然快樂輕松簡單。
除了國際商界專業人士的身份,汪俊宏還是一位全球慈善者:“我不會留下多少財產,如果真有子女,我只會留一筆小錢給他們,其他捐給慈善事業。”汪俊宏目前最大的牽掛是他在非洲和澳大利亞、尼泊爾等國領養的幾十名孤兒,他每年要在這些孩子身上花費將近百萬元人民幣的撫養費,但他說還太少,他的最大心愿是在50歲時領養1000名孤兒,“這就是沒結婚的好處,我可以讓更多的孩子分享我的愛。”他要領這些孩子到世界各地看看,讓他們有錢上學,讓他們擁有美好的未來。
對話
A周末:感動營銷理論似乎與許多固有經商理念不一樣,似乎不太符合商業要追求利潤最大化的最終目的。中國有句俗話:“無奸不商,無商不奸,”感動營銷如何贏得最大利潤?
汪俊宏:奸詐經商最終是失敗的。當今媒體已非常發達,又有很多顧問和專家,消費者對商業欺騙已是見多識廣,這和過去的時代是不同的。國內不少企業被媒體揭發,這在國外更厲害,欺詐的企業終究沒有立身之地。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咨詢將更加發達和完備,商業欺詐不可能廣泛存在。
感動營銷是已經被實踐證明的理論,國內外很多企業正在實行,是一套完備的經驗體系,即以客戶體驗為核心的感動法則,讓客戶試買、常買、只買你的、愿意多付一點錢買、推薦客戶來買,從而形成超額利潤。這個過程就是被感動。
A周末:目前中國內地的市場競爭非常殘酷,但許多企業更看重低成本競爭,感動營銷對于這種競爭態勢下的市場,能不能被企業執行?而且,感動營銷要在一定消費能力的前提下才能體現,而中國內地目前的平均消費水平還比較低,執行感動營銷是否太超前?
汪俊宏:感動營銷的導入是兩個方面:一個改善服務,感動營銷是將員工用語言和行動感動顧客的常態,變成員工發自內心地去感動客戶的差異和優勢。感動營銷的最超前在于除了感動客戶,更重要的是感動員工,讓員工知道企業的發展是為了他們的未來。
感動營銷是市場發達國家經過殘酷的經濟循環總結出來的,中國內地企業沒經歷最嚴厲的經濟循環,特別是很多國企未經歷過經濟循環的谷底。我個人認為,中國企業面臨的最大危機,是對未來風險的預見,因此中國企業的管理和營銷策略需要更替,如果沒有對員工和社會的考量,未來可能有嚴重問題。低成本不可能得到最高效益,把人員把管理當作資本投入,最終會得到資本回報。這其中有能力的培育、意愿的激勵、績效考核等激勵系統及制度的配合,否則員工只能是一盤散沙,企業不可能做大。
A周末:感動營銷強調的是團隊精神,企業做大后員工更以企業為自己的發展依靠,但目前中國社會的觀念是,員工在優秀企業學到優秀的管理經驗后,就應該跳出去“自立山頭”、“寧當雞頭不做牛尾”,許多企業做大后往往也有“分家”的危險,還有這樣一句話“一個中國人是條龍,一群中國人是窩蟲”,這些都與感動營銷的一些理念相違背,你認為中國人的民族性格適合感動營銷嗎?
汪俊宏:中國人正在意識到社會聯合和聯盟的重要性,合作是非常重要的,國外企業之所以能越做越大,甚至形成某種程度的壟斷,就是他們意識到了強強聯合的重要性。中國企業往往是做大就要分家,這一方面有傳統的作用;另一方面說明需要強有力的領導者,能夠將精英聚合在一起,但這種聚合不能僅憑情感,還要有完善的制度、共同的理念和觀念——制度、理念加情感是最重要的,這樣才能和諧運行,不然就只有斗。惡性競爭只能消耗已經累積的資本。
A周末:那么先進的管理機制和成熟的商業社會,能逐漸改變一個民族的傳統心態嗎?
汪俊宏:我覺得中國社會需要以商來改變,成熟的商業社會可以矯正公民風氣,如何矯正?就需要導入先進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比如目前很多理論都著眼于共好,共好就是多贏的意思,但并非摒棄自然淘汰的法則。以前的許多管理方法都基于人性險惡的觀點,而新的管理模式和理念是基于內部績效管理和感動管理的結合,加上外部的感動營銷,內外調和,這也是共贏的追求。
中國社會目前最需要的是團隊精神,而且團隊精神一定要結合重視個人努力,好的心態和個人優勢才能得到發揮,這應該是由上至下的變化,因為沒有好的舞臺,沒有合理的機制和方法,人是做不出成績來的,所以要從管理模式和理念的導入開始。因此領導者是最重要的,領導者觀念的改變,真的能夠影響整個社會,領導者應該改變管理風格,讓全體員工參與決策。其實管理者如果能放開心胸,接受新的管理方法,獲利最大的是管理者自己,還有社會。而中國人應更多地考慮為了團隊我能做什么?
A周末:海外華人社會流傳一句話,有華人傳統社會背景的人,很難融入西方主流社會,你有沒有這種感覺。
汪俊宏:我取得了澳洲國籍,但仍是中國人。我祖籍福建,在臺灣地區出生長大,所以我認為我的根在祖國內地,這就是我的民族情感。我現在在尋根,所以回到內地,我為此雀躍。中國人之所以很難融入西方社會,我認為是觀念無法完全融合所致,如果我從小生長在國外,可能就更容易些,但從華人社會走出來的,很多觀念和傳統很難與西方傳統觀念和諧,畢竟文化有差異,但我認為可以溝通。如果只想在西方做事業,大不了我不進入他們的社交圈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