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近期發布的“中國中小企業發展全景調查報告(2011)”也顯示:在后金融危機時期,我國中小企業正面臨著趨于惡化的內部問題和更為復雜的外部生存環境,從而導致中小企業普遍的經營困難不斷加劇。如果將這種困境比喻成一個魔方,那么融資、人才、管理、 營銷都是這個魔方的一個面,每一面都有困難。如何找出破解這個魔方的方法,不僅政府在試圖通過各種扶持政策尋求答案,同時也是社會各界持續關注的熱點話題。
當下歐債危機演變波詭云譎,全球經濟依然沒有擺脫“低迷”陰影。伴隨著持續的通貨膨脹、人民幣升值、原材料和用工成本高企等壓力,我國中小企業面臨更為復 雜的外部環境和趨于惡化的內部問題,經營困難不斷加劇。浙江溫州地區部分中小企業家甚至出現或外逃、或自殺,成為中小企業經營受困的極端案例。
轉型突圍成為中小企業不二的選擇。在“尋找新時期的成長動力源”為主題的年會上,與會的專家、學者、企業家認為,企業本身有個完善的過程,借此機會做一 些深度的改變,比如在產品結構上、在企業制度上、在產業選擇上等方面做些調整。外部環境對于所有企業是一樣的,關鍵是企業需練好內功,擺脫低成本競爭的模 式,走上升級轉型之路。
外部環境惡化
相對于大企業而言,中小企業對環境的變化更為敏感,并天然存在著一些發展劣勢,如承受風險的能力弱、受資源約束程度高、正規渠道融資困難、交易地位普遍偏低等。再加上特定發展階段所決定的企業自身 問題,導致我國中小企業的利潤率和產品附加值不高,多數中小企業只能依靠低成本策略參與市場競爭。
而今年的中小企業面臨的卻是前所未有的困境。如果將這種困境比喻成一個魔方,那么融資、人才、管理、營銷、成本等都是這個魔方的一個面,每一面都有困難。目前,人荒、錢荒、電荒和高成本、高稅費構成的“三荒兩高”困境產生的疊加效應已經開始顯現。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小企業研究中心主任羅仲偉認為,今年因為中小企業融資需求加大,融資難的矛盾進一步加劇,造成部分中小企業通過民間渠道去借錢,在經營環境變化的情況下,一旦還不上貸款,資金鏈就會出問題。
羅仲偉擔心,一旦這個環節里邊某一個企業出了問題,就有可能帶動一串,像滾雪球一樣,整個產業鏈都可能出現問題。如果大量企業這樣,就會形成真正遍及整個行業的“倒閉潮”。
他給出的建議是,一方面中小企業需要做好財務規劃,另一方面金融機構進一步研究創新融資服務產品,對中小企業客戶進行細分,研究各類中小企業客戶特點、 經營規律和風險特征,通過加強和中小企業集群合作為符合條件的誠信企業提供量身定制信貸產品,降低中小企業融資過程中支付的抵押評估、登記等等交易費用。
最近剛獲得第二輪風險投資的酒仙網董事長郝鴻峰認為,外部環境都一樣,只有企業內部跟別人不一樣,關鍵是企業怎么樣把外部環境利用好。
商務部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張國慶分析:最近國務院研究中心對1166家中小企業進行調研數據得出一個結論:第一當前企業面臨的最大困難并不是資金,而是人 工成本上升,選擇人工成本上升的企業占所調研企業總數的80%。第二是原材料、資源、能源成本上升,占到60%以上。第三是稅負,占48.8%。第四是價 格利潤低,占了40%。而對大家反映最多的資金緊張,調研企業中只有30%的企業認為有困難。
張國慶給出的藥方是,建議國家主管部門,比如稅務部門能夠給予中小企業一點幫助,雖然說政府正在做一些工作,但還不夠,尤其在執行層面。當然,企業自身發展過程中也有一個自我完善的問題。
內部創新為上
中小企業不僅貢獻了超過40%以上的稅收,更提供了80%以上的就業崗位。尋找新的出路,政府和企業都在行動。從政策層面看,今年工信部出臺了《“十二五”中小企業成長規劃》,特別是中央對扶持中小企業的相關政策提出更高要求,給中小企業尋求發展方式帶來了新機遇。
參與“尋找新時期的成長動力源”的嘉賓認為,建立中小企業健康發展機制需要一個公平的政策環境,中小企業需要在稅收等方面獲得更多的優惠。他們呼吁,各 級政府不斷強化、切實落實扶持中小企業的政策,引導、幫助中小企業堅定發展信心,實現“轉方式,調結構,上水平”的轉型升級目標。
實際上,目前政府出臺的針對中小企業的政策措施很多,關鍵是如何落實。最近,財政部和國家發改委發布通知,對小型微型企業從2012年起免征22項收費。銀監會要求商業銀行增加對中小微企業的貸款規模。
除了向上要政策、要環境之外,中國民營經濟研究會前會長保育鈞認為,在危機沖擊下,中小企業應主動洗牌,兼并重組,將資源重新整合。“企業自身也有變革 問題,企業也是需要不停地創新,制度變革。”
保育鈞給出五個方面創新的建議:第一企業制度要變革,金融危機沖擊之下借勢洗牌,這是體制變革的好時機,一定要想通,想不通只能是死路一條。第二是管理 創新,中小企業管理就一個核心理念:做好企業文化。第三是技術創新,30%的企業都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好多企業家總結出自己的一套經驗,比如做傳統制造行 業把某一個產品做到極致就是創新。第四是經營創新,不要再打價格戰,要做自己的品牌和渠道。第五是信用創新。
慧聰網董事局主席郭凡生則認為,今天中小企業面臨的核心問題是其制度與規模不相適應。他主張民營中小企業應該讓核心員工持有一些股份。
“從1979年特別是1992年以后,實行一個新的政策即商者有其股,才有了中國家族和私營企業從1992年到2002年的10年輝煌史。回過頭來看, 那時的產權制度和企業規模是對應的。”郭凡生說,企業做大了,產生了看不見管理的時候,僅僅老板“商者有其股”已經遠遠不夠了,優秀員工不斷出去創業加劇 競爭。當面臨這些困擾的時候,需要從制度層面解決問題。
郭凡生認為,中小企業面臨的不是資本問題、技術問題、用工問題、組織結構、產品問題,也不是管理問題,雖然管理還有很多問題,但核心是制度問題。
而創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對于資金和資源有限的中小企業而言。在轉型升級路上,中小企業要想順利跨越資金、人才、管理等這些瓶頸,不僅需要通過工藝、技術和產品的創新來實現突破,還需要通過管理方式、商業模式與經營理念的創新來實現突圍。
具體到路徑,羅仲偉建議,一個是進入一些新的產業,比如“十二五”規劃提出來戰略性新興產業,考慮在這些產業中中小企業如何參與進來,如何改變。另外一個是在原有產業中如何通過進一步的積累改變發展方式,改變戰略,逐步擺脫現在粗放的、以低成本競爭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