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教授指出,在中國,強勢政府和權勢文化的興起是導致企業家精神衰落的根本原因。海外移民、逃離實業乃至公務員熱正是其中征兆。
這個不太“和諧”的低音—在企業家則心有戚戚焉,掀起了本次年會的一個高潮。論壇主持人王利芬請全場起立鼓掌,向許小年致敬。在這種盛大公開的場合,直指繁榮背后的隱憂,直指商業環境的缺陷,不回避矛盾和沖突,需要極強的判斷力和極大的勇氣。
到今年,由《中國企業家》雜志社發起主辦的中國企業領袖年會已經辦了九屆,一屆比一屆規模大、聲勢高,參會的知名企業家數以百計,慕名而來的潛水大佬更如過江之鯽。在人群和閃光燈的簇擁中,數十名商界大佬們如風般掃過紅地毯。看上去,這些商界偶像甚至被贊為“教父”的企業領袖正享受著自變革 開放以來前所未有的榮光。
但許小年的發言暴露了企業家這個階層光環下面的隱憂。
制定本屆年會主題時有個插曲。之前的主題定為“新商業、新沖突、新動力”,幾經思量,慎重考慮,主辦方在論壇前兩天,將“新沖突”改為“新共識”。《中國企業家》雜志社社長劉東華的解釋是,“矛盾是美麗的,有問題,有沖突,是常態,關鍵是如何駕馭復雜關系,善于在矛盾中尋求統一,在沖突中達成共識。”
毋庸置疑,中國企業擁抱新商業文明的過程,隱含在變革 徘徊不前、社會沖突加劇的過程中。隨波逐流、獨善其身還是勇于擔當、做推動社會進步的砥柱中流,這是擺在企業家面前的一個艱難抉擇。許小年所呼吁的“重振企業家精神”,并非只是說給企業家聽的。
在劉東華眼中,新商業文明就是“先問是非,再論成敗”,從驅動力的角度,就是要從物質上把過去高污染、碳基能源的黑色動力,變成清潔、環保的綠色動力,從精神上就是要把過去一味追求利潤、快感,轉變為讓利潤承載責任,讓成功富有意義。
然而,新商業文明之路注定是荊棘叢生。近年來,從三聚氰胺門到紫金礦業污染門、蒙牛伊利公關門、騰訊360惡斗門、金飾缺斤少兩門,許多行業的遮羞布,都被無情地揭開,企業與社會的關系處在前所未有的緊繃狀態。而從商業與政府的關系看,隨著四萬億救市政策的推出,政府日趨強勢,對市場的干預越來越多、越來越強,“只論結果,不問是非”,距離新商業文明孕育所需要的市場環境更是越來越遠。
柳傳志對商業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充滿擔憂,他提醒大家,不僅要低頭拉車,還要抬頭看路,別把方向拉錯了。尤其要關注中國的政治體制變革 、社會變革 和經濟變革 如何對接?經濟變革 中市場力量和行政力量究竟如何平衡等根本性的大問題。“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他的一句話觸動了許多人的心。
不言沖突,何來共識。12月4日的開幕演講中,寧高寧、郭廣昌仍按照事先準備的功課,從沖突開始說起。“沖突是掩蓋不住的。”寧高寧感慨。此后兩天,馬蔚華、許小年、張維迎、馬云、馬化騰的演說,均繞不開沖突二字。
剛從3Q大戰的硝煙中走出,騰訊集團董事局主席馬化騰一上臺便帶著濃濃的火藥味。他開場時一句“因此我做了個不太困難的決定……”引得臺下哄笑,而“截殺渠道僅僅是一個‘刺客’,占據源頭者才是‘革命者’”的表述,更是有意識宣揚了騰訊在與360之戰中的立場。
頒獎晚宴上,“小馬哥”依然不放棄宣講“共識”的機會,“做英雄不做梟雄”的自比,未免讓人浮想聯翩。
萬科董事長王石則主動爆料本企業指導思想上的問題。他穿了件灰毛衣登臺,他自信的王牌是—在房地產業跌宕起伏、備受爭議之時,萬科竟悄然實現了千億級公司的晉級。一番自我表揚之后,王石話鋒一轉,出人意料地大談千億級公司背后的陷阱—包括萬科在內的整個地產行業,設計理念都是在以犧牲消費者居住感受為代價,追求利潤最大化。“我們如果還這樣沿著追求利潤最大化走下去,我相信在萬科到3千億的時候,也是消費者開始拋棄萬科的時候。”王石大聲而嚴肅地說。
談到沖突,中糧集團董事長寧高寧超越了企業行為、落在了社會現象上。他講了一個生動的故事,說一個大陸富太太到香港購物,一次就能買20多萬元的手袋,100多萬元的珠寶,香港記者問她連價錢都不看就買,會不會買貴了,她很炫富地說,“不用看,都很便宜嘛。”寧想說明,中國的許多富人只是缺乏生活品位的暴發戶—他們喜歡用錢征服別人,但在生活方式、哲學理念和價值觀上并沒有足夠的提升。因此,中國人雖然富了,卻很難被發達國家和地區的人真正尊重。他認為這種價值觀的沖突,正越來越多地體現在中國人和西方人的交往過程中。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和上海復星高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郭廣昌都十分贊同這一觀點,李書福從富人問題引申到整個國家的價值主張。“企業的死亡有兩個原因,一個原因是腐敗,另一個是戰略搞錯了。我想國家的興亡,民族的興亡也是這兩個原因。”郭廣昌則談及中國商業文明丑陋的一面,比如那些不斷突破底線的企業行為,以及許多企業家對員工的剝削。他自嘲為“后知后覺者”,如果是真的,也就可以想象,他所發現的問題已經有多嚴重了。
學者教授們站在更宏大、更深刻的角度思考沖突。北大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張維迎認為,近兩年中國集中出現了過度投資,2009年投資增長率高達67%,投資拉動的增長模式已經走到盡頭—這是投資與消費的沖突。另一大必須關注的問題是人口結構。他強調計劃生育制度如果再不改變,對國家將構成災難性的影響。原招商局董事會主席、現任博源基金會理事長秦曉做了“從增長紅利轉向制度和勞動生產力的紅利”的主題演講。除了指出中國人口紅利的消失,他還指出,全球化紅利已經透支,目前全球經濟面臨再平衡,外部市場面臨結構性調整,這就使得中國的增長模式面臨巨大挑戰。
“仇富”折射的是轉軌國家特有的企業與社會的沖突。這次年會特地組織了一場主題論壇《企業和社會:沖突與融合》。第一個發言的馬蔚華直陳,當下銀行面對的一個最大沖突,就是收費。什么叫合理,什么叫不合理,老百姓和銀行之間有很大的矛盾。這里面確實有個文化習慣問題。
作為研究中國社會結構與轉型的著名學者,清華 教授孫立平對于企業與社會沖突的深層原因看得很清楚。他打了個比方:一個好的婆媳關系是怎么形成的,和定位有直接關系。如果一開始就定位婆媳之間的關系比母女之間的關系還要親密,婆媳關系是絕對搞不好的。企業和社會的關系也是同樣的道理。兩者是互相離不開的,但又有著各自的利益。所以一開始不要把它們就定位成一個非常美好的關系,應該是一個很理性的關系。
孫立平指出,企業與社會兩者之間要想有一個較正常的、理性的關系,最主要的是注重兩個方面:一是利益均衡;二是規則明確。誠哉斯言。
企業家們在坦言內外沖突的同時,我們也聽到了其各自的局部解決方案。馬化騰和王石從沖突中看到了企業迫切需要轉型。馬化騰甚至當場發布消息,從12月5日開始,騰訊進入為期半年的戰略轉型籌備期,轉型的原則便是開放和分享。而在王石的設想中,萬科必須完成兩個轉型,一是從傳統的營銷向技術科研轉型,二是從建房賣房向服務轉型,二者均將以消費者為導向,就是所謂回到原點。
寧高寧和李書福在對暴富心態表示鄙夷后,強調企業家應把錢更多地放在研發、品牌、練內功上,而不是浪費金錢,四處炫耀。
美國駐中國大使洪博培針對現在的國際沖突,也隱諱地指出了一些方向。他希望中美有更多地方級領導的互訪交流,這將帶來更多的經貿機會。另外,像所有的美國官員一樣,他希望中國要重視保護知識產權、支持企業創新。
在年會臨近結束之時,演說家馬云穿著一件翠綠的毛衣登臺了。他的一席話,告訴人們該以何種心態面對沖突。資源枯竭、環境惡化、商業惡斗,他舉出了各種極其復雜甚至令人感到絕望的沖突,接著,他開始了發人深省之語,“我們都學會了埋怨,埋怨政府,埋怨體制,埋怨社會,埋怨我沒有機會,而我沒有一點問題。我相信心態不好,姿態一定不好,心態和姿態不好的話,整個生態是會越來越差。”他提出做人要清楚三個問題:你有什么、你要什么、你愿意放棄什么。做企業則要以公益的心態,商業的手法去做事,問問自己,你為客戶做了什么,為社會做了什么。
這種心態論的說法,恰好與論壇開場時經濟日報社社長徐如俊的發言相呼應。徐社長說,我們要以更加開放的心態和寬闊前瞻的眼光來面向未來的變革調整期,心態和遠見,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中國企業家群體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