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學者肯•布蘭佳博士說:“沒有最好的領導形態,只有最適當的領導形態”。情境領導(situational leadership)被譽為本世紀重大領導理論之一,有別于傳統領導的特質理論。它不僅只重視領導者行為能力的修煉,還特別強調領導要因人而異,因材施教。
領導的有效行為應隨著被領導者的特點和環境的變化而變化,不能是一成不變的。因為任何領導總是在一定的環境條件下,領導者通過與被領導者的交互作用,去完成某個特定目標的行為。
情境理論認為,領導的有效性是領導者、被領導者、環境相互作用的函數,它可用下列公式來表達:
領導的有效性=f(領導者、被領導者、環境)
上式告訴我們,領導的有效與否,要根據領導者本身的條件、被領導者的情況和環境(包括工作任務)條件,以及上述三者的相互關系而定。
(1)領導者方面的條件。包括領導者的職位類別、年齡和經驗;他自己的價值觀念體系;他對下屬的信任程度;他的領導個性(是傾向于專制的,還是傾向于民主的);對于不確定情況的安全感等。
(2)被領導者的情況。包括被領導者的文化期望和獨立性需要程度;他們的責任感;他們對有關問題的關心程度;他們對不確定情況的安全感;他們對組織目標是否理解;他們在參與決策方面的知識、經驗、能力等。
(3)組織環境方面的條件。包括組織的歷史、規模;組織的價值標準和傳統;工作要求,作業集體的協作經驗;決策所需的時間及可利用的時間;社會環境及社會壓力等。
情境理論可有兩方面的應用。一方面,領導者要分析情境要素的不同狀況,采取不同的領導行為,才能激勵下屬,實現有效管理。比如,在軍隊中,領導者有較高的權力,有嚴格的組織紀侓約束和高漲的士氣,有效的領導方式就是層層發布命令使下屬明確任務目標。而在一個合作式的組織團體當中,以命令下達工作任務的方式就不一定奏效,領導者應注重與下屬的溝通與協商一致,以保持良好的合作氣氛。另一方面,組織績效的提高,不僅有賴于領導者一方的努力,還要力爭培育一個使領導能順利工作的環境,比如,給領導者以相應的職權,進行必要的信息溝通,對決策時間的保證等。情境領導的三大技巧是:診斷、彈性與約定領導形態。診斷是評估部屬在發展階段的需求;彈性是能輕松自在的使用不同的領導形態;約定領導形態是與部屬建立伙伴關系,與部屬協議他所需要的領導形態。情境領導能改善主管與部屬間的溝通,增加默契的培養,并使主管能夠了解部屬的發展需求,給予必要的協助。
在特定工作環境下,我應用情境領導模式,針對大學生銷售員的成長過程,把其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R1,“有意愿,沒能力”;
在“有意愿,沒能力”階段。大學生剛進公司時,往往沖進十足,一心想證明自己的能力以順利渡過試用期,站穩腳跟。該階段的大學生有強烈的工作意愿,但缺乏相關銷售知識、能力或經驗。
第二階段為R2,“沒意愿,沒能力”;
在“沒意愿,沒能力”階段。大學生的興奮狀態不會維持很久,進入銷售工作一段時間后,當他會發現銷售不像想象的那么簡單,公司自身和內部配合也存在很多缺陷,銷售總遇到這樣或那樣的挫折時,工作熱情和積極性就會急速下降,甚至跌入谷底。該階段的大學生仍缺乏銷售能力與經驗,同時失去了工作意愿。
第三階段為R3,“沒信心,有能力”;
在“沒信心,有能力”階段。當大學生慢慢能勝任銷售工作,會逐漸獲得領導者更多的授權,因此要漸漸離開領導者的庇護,需要時常自己做決定,會出現信心不足的情況。該階段的大學生,對銷售工作有能力,但尚缺乏把握性。
第四階段為R4,“有信心,有能力”。
在“有信心,有能力”階段。最后,大學生一步步走向成熟,進入“有信心,有能力”的階段,領導者就可以完全授權給他了。
領導者的四種領導風格
領導者在日常工作中的行為可分為兩種:一是指揮行為,包含確立目標、組織計劃 、確定時間進度、指導、控制等;二是支持行為,支持、溝通、鼓勵互動、有效傾聽、提供反饋。不同的領導者,其指揮行為與支持行為的強弱、偏好不同。根據其行為的不同組合,可劃分出四種不同的領導風格。
S1:告知式。高指揮、低支持。領導者自行制定決策,只交代會做什么、為什么、怎么做及完成時間等,采取單向溝通方式;執行中會嚴密監督,必要時運用制度和規則來約束。
我主要采取強化學習
的方法對大學生進行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