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的實際應用效果與企業預期之間常存在著巨大落差與矛盾,促使CIO不得不重新審視、評估信息化的效用與價值。于是,建立一套系統規范的評價IT部門績效、衡量企業信息化投資成果的綜合評估體系,尤其是創建IT建設盈利模式正成為一個備受CIO關注的重點話題與使命,也是許多企業面臨的最為迫切需要解決的任務之一。
然而IT的屬性決定了信息化投資的復雜性、不可比性和收益無形性等特點,并且信息化的績效顯現是一個長期的漸近過程,所有這些因素直接導致了信息化績效評價標準與盈利模式的制定困難重重,真正能建立起檢驗IT成功標準模式的企業少之又少。
企業信息化建設如何尋找和建立適合自己的績效評估體系與盈利模式?CIO如何在現有的基礎上進行盈利模式的再造,以突破信息化建設的瓶頸、取得豐碩的成果?
做好投資分析決策,監控每筆IT項目
CIO在準備啟動信息化工程之前,必須正確進行投資決策精細分析,監控每筆IT項目,不能再像以前那樣粗放式投入。以ERP為例,具體的投資分析如下。
分析企業實施信息化建設的條件是否具備,管理基礎是否規范,是不是到了該應用ERP系統的階段;如何構架企業ERP系統,認真分析哪種架構系統的性價比最好; 編制ERP系統總體成本的投資預算,計算出每個軟硬件產品、每項服務的具體成本。將成本與績效聯系起來,通過項目的運作表現決定資源分配。一定要具體列表細分,單獨測算成本,實時監控,萬一投入超過,要馬上找出原因及時控制,確保每一運作步驟都在數據分析框架中得到體現和掌控; 編制ERP系統投資回報率,也就是帶給企業的收益分析,通過財務計算方法來分析初期投資的回報。較常用的有凈現值(NPV)、內部收益率(IRR)、回收期(Payback)等,也可結合其他方法進行綜合分析。需注意的是,在IT財務分析上不能只計算IT帶來的有形收益,應把無形收益也考慮在內,也一定要具體列表細分,實時監控; 系統的運行與維護費用分析,也要具體列表細分。
建立有效的績效評估指標體系,考量IT建設成效
運用定量或定性的IT評價工具,建立科學有效的IT評估指標體系,對企業 營銷 、管理、服務、后勤等相關部門以及相關系統的業務流程等因素進行全面準確的分析和考量,以對信息化投資風險進行有效 管控 ,提高IT建設盈利率,這是CIO創建IT建設盈利模式的必要過程與舉措。
采用性價比最優的IT建設盈利模式,提高IT盈利率
目前企業信息化管理解決方案主要有三種方式: 購買通用軟件、自行定制開發整套軟件、SaaS(或ASP)租用系統平臺。
以CRM為例,中小企業要自行定制整套軟件需要花費較高的開發經費,而且風險比較大,高投入不一定帶來高回報; 而不同的行業對CRM的要求千差萬別,如果不考慮行業特色、企業自身特點,易在推廣應用中導致失敗,因此通用軟件在很多情況下也不適用。
中小企業CIO不妨多考慮SaaS租用模式。首先,此種模式的進退成本較低,前期投入幾乎為零; 其次,中小企業不需要承擔投資風險和管理風險,也不用派專門的IT人員維護軟硬件設備,只付少量月租費,減免了許多不必要的開支。
評估當前的IT建設盈利模式,完善IT建設
一個信息化項目在項目實施進入正常狀態后,總有3~12個月的試用期或試行期,CIO在此期間可對項目實施驗收,盤點當前IT建設盈利模式的可行性,以把控投資風險,行則交付正式使用,不行則退回返工改進,按合同處置。
IT建設模式的市場適應性,主要表現為所建的IT系統能否支持業務開展、上線率情況以及受員工歡迎度;IT建設模式的競爭力,相比同類企業的系統建設,該系統的技術理念、系統先進性、性價比等是否有明顯優勢,比如軟硬件所要達到的技術標準、相關系統的穩定性要求及參數如何;IT建設、運行模式的盈利性,主要表現為IT系統投入運行后能否有效服務于企業 經營管理 、改善多少管理狀況、給公司市場帶來多大的成長、產出能否大于投入、能否提高資金周轉率、減少在制品損失;當前IT建設模式所暴露的問題及改進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