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一篇關于小米不做KPI的文章最近傳的很火,是不是要做績效考核,績效考核是不是讓員工不能夠專注客戶,而是關注自己眼前的利益?績效考核與創造客戶價值的戰略方向是矛盾的嗎?績效考核與我們提倡快樂工作的精神是不是背道而馳了?績效考核到底還該不該做?

從管理哲學的觀點看,
考核的目的就是為了消滅考核
如果員工能夠在自覺而快樂的工作中,創造出超越客戶期望的價值,做出超越股東期望的業績,實現員工、客戶、股東的共贏。那么,這種企業不用做績效考核。績效考核的目的是什么呢?是激勵,是提高,是確保完成公司的業績指標。如果不考核也能夠達到這個目標,為什么要考核呢?
我曾經說過,不做績效考核的企業必須要有三個條件:
第一,員工的心性極高,不用別人監督,自己做不好非常慚愧,主動自覺的工作;
第二,公司的流程極其完備,并且計劃分解到每天每人,員工可以非常清晰的遵照執行;
第三,有強大的運營監督部門,做好過程監督與改進。如果具備這三個條件,績效考核可以不做。
小米的員工熱情與勤奮,公司管理體系完備,公司監督體系強大。所以,不做KPI是可以的;蘇州德勝洋樓也不做KPI,去年一些學員跟我去過德勝,他們的員工心性極高,流程做的極好,程序中心(運營監督部門)人最多。所以,不要簡單的對比,而是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這個世界上沒有完全一樣的樹葉。
現在的問題是,有多少企業能夠達到小米、德勝那樣的水準呢?太少了,絕大多數企業還達不到。所以,還需要績效管理來提升員工的能力,提高團隊業績,績效考核還是要做的。
我們所說的績效考核,
主要不是指年終績效獎,而是月績效
主要是指管理人員,普通員工績效簡單做就可以了。員工分成兩類,一是一線工人,“基本工資+計件”就可以了;二是銷售人員,“基本工資+提成”就可以了。績效考核的對象主要是中層干部,副總以上的高管不做月績效是可以的,但是最好做季度績效,結合公司經營分析會進行考核。現在有些企業只做普通員工的績效,干部沒有績效考核,這是不對的,應當先做干部績效,以此帶動本部門的績效,這才是正道。
目前來看,沒有做績效的企業,
主要有以下幾種原因
第一是太小,不需要做,這個觀點我贊成,一個老板,十個員工,每天做什么,每月發多少,每人需要提高什么,老板一個人可以搞定。所以,不做績效考核沒有問題,以后部門有了,人多了,管理不過來了,一碗水端不平了,那時再做也不遲。
第二是不會做,如何做好崗位職責說明書?如果提煉KPI指標,如何做好大家都接受的薪酬與績效方案?如果做的不好,還不如先不做,這也是對的。要做就做好,做有效,要么就不做,因為薪酬與績效關系到員工的切身利益,沒有準備好,千萬不要盲目行事。
第三是做怕了,以前做過,現在不做了,因為考核“烤糊”了,出現了員工強烈的反對,出現了人情分,出現了不公平,出現了攀比,出現了矛盾,甚至出現了花了錢,業績沒有上去,企業吃不消了。
對于第一種情況,等到企業部門基本健全,業務團隊不考核出現了平均主義與惰性,公司的業績目標達成出現困難,這個時候,一定要做績效了。對于第二、第三種情況,是對績效考核的目的與方法缺少認識,這需要通過學習、指導與不斷的實踐才能解決。
在做績效的時候,我們應當懂得:
第一,所有的職責都是可以量化的,包括行政、人事、財務等職能部門,也包括研發這類的技術部門,關鍵是崗位職責說明書能不能寫明白,商定明白,崗位職責說明書是關健;
第二,績效指標聚焦公司戰略,公司戰略關心什么,我們就考核什么,一定考有價值的,“合格率”沒有價值,“一次性合格率”就有價值,客戶滿意率沒有價值,“老客戶重復購買率”才是有價值的……,僅就KPI而做KPI會出現員工只顧眼前利益的傾向,這是制度設計的水平問題,不是考核本身應不應當做的問題;
第三、績效考核涉及員工利益,必須要做好前期的思想準備,做好意義的講解,其實我們在咨詢中也感受到,開始員工都或多或少有些抵觸,但是做完之后,試行了一段之后,大家都非常接受,因為職責清晰了,責任明確了,考核公平了,優秀的人就高興,落后的人就有壓力,這不是我們想要的局面嗎?難道我們不考核,干好干壞一個樣就好嗎?那樣的話,優秀的人還愿意到我們的公司嗎?
所以,每家企業都要審視自己的現狀,是不是做績效,不要盲目聽信,更不能盲目跟風,績效是制度,是方法,績效考核制度本身沒有什么問題,用還是不用?怎么用?用的過程中得優化,那是實踐中的藝術問題,需要企業自己內部商討清楚,需要幫忙的時候可以跟我們打招呼,真正讓我們的績效考核發揮出激勵、改進、提高的作用,實現員工、股東、客戶的共贏局面。
北京時代興邦企業管理顧問公司
北京合一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
孟志強 2014年11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