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中外,凡是成就最高的企業無不是危機防范意識濃厚的企業,同樣也是危機應對非常專業的企業。他們不怕危機,但是他們懂得防范危機,他們可以專業處理危機使之成為契機,危機處理5大忌你戒了嗎?
企業危機有很多種,這里大體列舉三種類型:
1. 突發型。這是最危險的一種,突然爆發且無事先征兆。創維集團前兩年遭遇的重大危機就屬此類。
2. 漸變型。如同溫水中的青蛙,不知不覺,舒服得很,不想跳出來,隨著水溫的升高,逐漸四肢無力,最后被蒸熟。一些企業不注意環境和自身狀態的變化,危機意識淡薄,就屬此類“青蛙”。在這里,科龍可算是一只被煮熟的“青蛙”。
3. 轉移型。這類危機往往起源于一件小的質量事故或者其他事件,進而被放大,如果處理不好,則很小的危機就可能會轉移至企業的方方面面。上世紀90年代銷售額曾高達85億元的三株集團就是如此,一個用戶的死亡事件被媒體曝光,而三株集團又十分追求“真理”,定要打贏官司以辨是非,一年下來,官司贏了,市場變了,企業垮了。因為消費者是現實的,他們只要“開頭”,不要“結尾”,在“天下紛傳”的情況下,理智的消費者是不會再買他的東西的,于是商場也撤柜,工商又檢查,真可謂“屋漏又逢連雨天,行船偏遇打頭風”。
“說真話,立刻說”
企業存在的目的就是存在下去,就是爭取生存而避免死亡,至于說贏利,這是企業生存的法則之一,而非唯一法則,不然一些企業為什么把大把的利潤用于公益事業呢?資金等于企業的血液,但人并不是為血液而活著。對利潤的理解不能是功利的、短視的,因為錢是賺不完的。企業生存幾十年、上百年是最重要的,在這樣一個漫長的過程中,企業不遭遇危機是不可能的。一旦遇到危機,就要接受它、管理它,并努力將你的視野放長遠一些。我自己對危機的最基本經驗就是說真話,并且立刻說。
1. 遮掩真相,欲蓋彌彰。企業明明有問題,卻遮掩甚至否認,這是非常危險的,一旦真相暴露,從道義上和市場上都將輸得精光。須知:真誠面對大眾是處理危機的第一要點。錯了就錯了,馬上改正和道歉,是最好的選擇。
2. 高層領導集體消失,諱莫如深,不接受媒體采訪,封閉任何消息,以致輿論猜測,路人紛傳,三人成虎,無事變有事,小事變大事,搞得內外人心惶惶,人人自危。事后辟謠,費時費力,難有成效。
3. 生硬強頂,追求“真相”。殊不知,這樣最容易激化矛質,擴大事端,造成不利于自己的社會議論話題。其實,對局部小問題應采取“息事寧人”的態度。至于真相如何,有時只能待事久自然明。
4. 輕視忽略,錯失時機。突發危機事件的最佳處理時間,是在危機發生的48小時之內。在這48小時中,應當制定策略,緩和矛盾,主動亮相,引導輿論,填充記者和公眾的想象空間,使他們按照自己的思路去走。如果延誤時機,那你的工作就是到處去辟謠,窮于應付,百口莫辯,兩相比較效果天差地別。
5. 計較于危機處理成本。許多企業不愿花錢去處理小的事件,而當事情鬧大,處理成本則大增,且影響市場份額。食品、家電等行業最易犯此類錯誤,為了避免幾千元的支出,而最后不得不花費幾十萬元。因此,判斷事情的危害性質,防止事態擴大,建立暢通的危機反饋處理機制,是企業家們需要學習的一堂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