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改變了、也沉淀了許多。全球經濟危機往往意味著行業重新洗牌,意味著有實力的創新型企業脫穎而出。在此次洗牌過程中的勝出者,必然也是“巧實力”戰術的完美演繹者。而要變身這樣的企業,在日常經營管理過程中,要既注重“硬實力”的建設,使企業更加強大;又要通過“軟實力”的打造,讓企業有良好的品牌和口碑,讓外界尊敬、讓員工忠誠和引以為豪;更要注重創新型文化和消費者導向意識的打造,使企業貼近市場,良性發展。只有這樣的企業,才能安然渡過各種危機,在未來的道路上跑得更快、跑得更穩!
過去,在小布什總統時代,美國只承認非黑即白,也就是不是敵人就是朋友,這就是單邊主義。奧巴馬是美國歷史上少數承認灰色地帶的總統,他放棄了單邊主義。但是就算放棄了單邊主義,奧巴馬所領導的美國也絕不可能改變對中國的敵視。我們對奧巴馬千萬不要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否則只會賠了夫人又折兵。這個不黑不白,就是我所說的巧實力。
奧巴馬打破了過去非黑即白的傳統,轉而承認灰色地帶。所以他會用最大的彈性來處理灰色地帶,而不像過去一樣。當他承認有灰色地帶的時候,他就打破了美國單邊主義的傳統,轉而提出“巧實力”,也就是用更為“巧(妙)”(也就是彈性)的方式處理國際關系,但是美國的“實力”仍然是不可挑戰的。至于他的“巧實力”的態度是否對中國有利,那就不一定了,不過我覺得他應該只會在表面上給我們面子,這就是“巧”的實際意義。但是為了維護民主黨的民意基礎,維護美國的實力,他絕不可能改變美國對付中國的傳統國策。
奧巴馬對人民幣匯率問題非常關注。他認為人民幣匯率被低估了,所以中國商品大量出口到美國,造成美國工人的失業。民主黨對于失業問題是非常重視的,尤其是藍領工人,因為他們這個黨基本上都是藍領階級的代表。雖然美國長期對付中國的決心是不會改變的,但是我相信奧巴馬會像克林頓總統時代一樣,手段非常圓滑,非常有技巧地跟中國周旋。著名企管專家譚小芳老師表示,由于我們中國就是個要面子不要里子的民族,所以我認為奧巴馬表面上會給足我們面子,而他們則盡量取得里子的實惠。
著名企管專家譚小芳老師了解到,“巧實力”最早是由美國學者蘇珊尼·諾瑟2004年在《外交》雜志上提出的,強調綜合運用硬實力和軟實力來實現美國外交目標。2007年美國前副國務卿阿米蒂奇和著名學者約瑟希拉里“巧實力”開始運作夫·奈發表題為《巧實力戰略》的研究報告,明確提出運用“巧實力”進行對外戰略轉型,幫助美國擺脫當前困境,重振全球領導地位。現在由希拉里提出,針對的是布什的新保守主義的外交政策,即片面強調硬實力的侵略性單邊主義戰略。布什的戰略不僅讓美國實力受損嚴重,也使美國形象急劇下滑,美國外交政策已經到了非變不可的地步。
究其實質,“巧實力”是個非常模糊的概念,它既包括了硬實力與軟實力,又沒有對使用軟硬兩種實力的比例做出明確規定。任何決策者實際上都可以聲稱其對實力的運用是“巧實力”。比如,10%的軟實力與90%的硬實力的混合,以及90%的軟實力與10%的硬實力的混合,都可以被其使用者描述為“巧實力”。即使被希拉里貶為“不可思議的自我毀滅”的布什八年外交,亦不可否認其是軟硬實力的綜合運用,攻打伊拉克與阿富汗屬于硬實力,而美元外交、“顏色革命”則屬于軟實力。即使是那些新保守主義者們亦完全可以將其理念歸結于軟硬實力的“巧妙結合”。
何謂笨實力?就是說,企業具備實力,包括硬實力和軟實力,實力卻得不到有效運用,硬實力支撐龐大軀體,難以翻身,軟實力成為閑置,無法激活資源,企業就像一頭滯脹的笨牛,有力使不出,因此,企業所具有的實力也就顯得很笨了。實力笨就是缺乏活力,尤其是應變能力和創新能力。硬實力管一時,軟實力管長久,巧實力破難題。企業做大是一時的,做久才是長期的。但不管做大還是做久,企業首先必須做強做活。做強就是擁有堅強的硬實力和游刃有余的軟實力,核心價值旗幟鮮明,挺得住任何高成本的壓力;做活就是擁有一流的巧實力,資源整合出神入化,能夠應對各種風險的挑戰。
國內權威的巧實力研究專家譚小芳老師認為,新一代的中國企業家正從“成長”走向“成熟”,從“成熟”走向“和諧”和“至善”,實現華麗轉身。在這個轉變中,企業家不僅要有“硬實力”和“軟實力”,更應該具有“巧實力”。“巧實力”既不是單純的硬實力,也不是單純的軟實力,不走軟硬兩者的極端,而是兩者相互補充、相互促進,是一種更聰明、更巧妙的戰略戰術。譚老師在記者采訪時強調——當今社會,企業的角逐、世界的角逐,都是實力的角逐。實力有軟硬之分,軟實力強調以德服人,硬實力強調以力服人。經營一個企業光靠硬實力不夠,必須借助軟實力,但更重要的是善用軟硬兼施的巧實力。企業如何具體運用巧實力呢?譚小芳老師總結了以下13點,我們姑且稱之為企業巧實力的十三法則——
1、尋求辦法解決問題
善借于力,謂之巧——通俗地說,巧實力就是尋求辦法解決問題。找不到辦法,就學會借力,借助外力,善借于力,謂之巧。《兵經百篇》中說:“艱干力則借敵之力,難于誅則借敵之刃,乏于財則借敵之財,缺于物則借敵之物。”借雞下蛋,以蛋孵雞;善借財勢,巧妙經營,同樣是企業成功的一把鑰匙。國際化經營的一大特點是“引進來”,特別是服務外包。服務外包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是來料加工制造業的20倍,能耗卻只有制造業的20%。
2、軟實力講“道”,巧實力重“策”
軟實力講“道”,巧實力重“策”:軟實力以價值謀長遠,巧實力以智慧解難題。百年通用為何在經濟危機中倒下?主要是硬實力鈍化,軟實力退化,巧實力缺乏。經濟低迷,消費者行為和市場環境突變,企業經營環境惡劣,靠什么贏得競爭?最緊迫、最關鍵的是用巧勁來力挽危局。正如阿基米德所言:“給我一個支點,我就可以把地球撬動!"當務之急,生存第一,企業最需要的是巧實力。
要化解高成本所引發的諸多不確定性風險,企業就得運用巧實力來改善、創新、提升硬實力,通過注入創意,充實、做大,加強核心業務。這樣,不論市場如何波動,環境如何變化,企業都能靈活處置,始終一路領先。2009年6月1日,是全美國乃至全世界不同尋常的一天。在這一天,2008年剛剛度過百年華誕的美國通用汽車公司GM(General Motors),在與經營不善、巨額虧損“病魔”斗爭多年后,終于以宣布破產保護的方式實現“安樂死”。
3、處理危機事件
貓狗遇到緊急情況會上樹、跳墻,雖然是逃生的本能,但不失為巧實力。危急關頭看企業的應對能力,應對得好,謂之巧,應對得差,謂之拙。所謂急中生智,智要管用,能解燃眉之急。人在緊急的時候,思維運轉得快,易得靈巧;企業在危難之際,往往也能找到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問題的關鍵是,就怕急火攻心,饑不擇食,胡子眉毛一把抓,不但沒生出巧來,反而弄巧成拙。在危急情勢下,若能迅速救急,就是企業所需要的巧實力。
孕育巧實力大多數企業視危機如洪水猛獸,危機沒來時,巴不得天天好日子,危機一旦降臨,巴不得危機早一天過去。其實,危機是一種經濟常態,經濟周期有鼎盛也有低谷,就像自然的河道不是永遠筆直的,有時候還要繞過好幾道彎。危機是面鏡子,能照出企業力度夠不夠,勁頭足不足。日子好過的時候,企業有意識地創造一些危機氛圍,反而能激發員工的活力,催生出許多意想不到的巧實力。危與機往往相伴而生,就看企業如何把握。
4、提高員工創造力
哈佛大學的研究表明:員工滿意度每提高3個百分點,利潤可增加25%~85%。企業的巧實力表現在員工身上,就是創造力。創造力來自靈感,靈感來自快感。要讓員工巧起來,先讓員工樂起來。員工的潛力是一個巨大的,巧實力金礦,想要迅速開發出來,讓各項工作充滿創意和高效,就需要為員工創造快樂,為員工創造愉悅工作、健康成長、實現自我價值的環境。人獲得成長的快感,就能產生股持續進發的價值沖動和創造熱情。
5、員工情感管理
老子說:“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所謂柔,不是弱,而是智慧。上善若水,在于水是至柔,能夠包容萬物,因而縱橫開閱,巧奪天工。企業與員工,既是利益結盟,又是感情相依。激情成就智慧,軟實力造就巧實力。你有柔情,我有創意;你對我投入,我為你付出。情商決定智商,企業巧實力是從情感中釀制出來的一流企業管心,二流企業管人,三流企業管事。管事則僵硬,管人則強硬,唯有管心,和而不同,才能進發汩汩不斷的巧實力。
6、借勢營銷
“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天”。“最大的智慧莫過于博采眾人的智慧,最高的才能莫過于善借眾人的才能”。借力而行,就是當自己的力量不夠時,借取別人的力量,把外界的力量集中到自己身上,以壯力前行。孟子說:“上君集人之智。”意思是說高明的人善于集中眾人的智慧,形成合力,不少國內企業在營銷方面十分擅長借勢營銷。
韓非子曾說:“上君集人之智,中君盡人之力,下君盡人之能。”意思是說不同層次的人有不同的借力方式,所借之物也不同。“借力”可謂是作為之技巧、成事之橋梁、成功之捷徑。美國學者羅杰·內格爾于1991年針對市場需求急速變化、產品周期日益縮短的現狀,建議采取企業內部和企業間的資源靈活重組,以企業聯盟體形式共同應付市場挑戰。這種經營方式體現了合作共嬴的軟實力戰略,同時出蘊含了借力經營的巧實力思維。
7、變革管理
孫子說:“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取勝者,謂之神在今天這個變數極大的市場環境中,你要想拔得頭籌,不但要以變應變,還要快速應變。能變、善變體現的是軟實力,先變、快變則需要巧實力。如果沒有強大而靈活的管理和執行力,企業將難以生存發展。而靈活的管理就是“經過改造的可靠管理技巧”。管理者不能拘泥于固有的條條框框,既要保持公司的日常規范能夠順利實施,還要保持一定的變通和靈活性。這樣企業才能充滿活力。
變革是世界發展的動力。人類社會的發展史就是一部變革史,而根深蒂固、不合時宜的觀念,無疑是社會進步的最大阻力。要將阻力轉化動力,就需要源源不斷地注入活力,觀念變革就成了引爆巧實力的導火索。無論是大公司還是小公司,成功的公司還是處于危機中的公司,不懂得不善于更新觀念,最終將落后于時代,走向衰亡。觀念變,天地新。觀念變革就在于轉變思維方式,進而改善群體心智模式,激發頭腦風暴,創遣新的內在驅動力。
8、巧實力=顧客+員工
在小說故事中,總有一些巧合的情節碰到一塊,于是就有了“無巧不成書”的說法。經營企業就好比寫一部小說,其中的一些“巧合”才是最有價值的。所謂“巧合”,“巧”就是產生創意和實現創意的辦法,“合”講的是無縫溝通、無邊界交流。人與人之間只有近距離接觸,才能撞擊出思想的火花,才能了解對方的內心深處企業是個大寫的“人”,價值創意由顧客提出,價值創造則由員工完成,企業的巧實力就是要將顧客和員工緊緊攢在一塊。
9、標桿學習
譚小芳老師認為,企業巧實力還來自員工,員工巧實力在于激發和學習。寸有所長,尺有所短,知其短長,方能發力。沒有任何一家企業每一個方面都是最好的,再好的企業也有不足之處,再差的企業也有可取之處標桿學習是一種綜合優化和內化。為了削減運營成本、縮短流通時間、增加產品穩定性、降低庫存或提高客戶滿意度,企業經過必要的改造,有針對性地采用產品、服務、流程以及系統化的思維方式,可迅速轉化為企業巧實力。
10、開拓和創新
由創新精神所締造的應變力,是企業能夠在非常時期創造性地發揮巧實力的基礎;而企業的軟硬實力發揮“雙輪驅動”效應,互相支撐,互相補充,則是完美演繹巧實力的關鍵。競爭雖然多數是同質廝殺,但也不是野蠻的以硬碰硬,需要講究一些技巧,也就是經營策略。既然你想使出與眾不同的巧實力,你就必須對你所經營的業務、行業、顧客以及經濟大環境了如指掌這樣,你才能有針對性地施展巧實力。所謂熟能生巧,關鍵是在熟練技藝的基礎上,敢于開拓和創新,敢于尋找捷徑和竅門。一個人只有通過長期的工作實踐,能熟練地掌握工作規律和從事該項工作的專門技術,方能成為該崗位的能工巧匠、行家里手。
11、合作共贏
改變單打獨斗的方式,用合作共贏的“巧實力”思維,極大地關注戰略聯盟、合作伙伴,以及產業鏈上下游的關系和利益,必然能使企業在漫漫寒冬中獲得支撐—甚至是競爭對手,也將競爭策略轉化為合作策略、競合策略,靈活運用硬實力、軟實力兩種力量“軟硬兼施”,協同競爭。
抱團取暖。這個詞在此次危機中被企業充分演繹。在深圳、在北京、在浙江,由一家機構牽頭,幾家企業一起統一申請、冠名、擔保,通過券商進行捆綁式發行債券的集合發債模式,為不少中小企業融資帶來了福音,避免了過去單家企業發債很難獲批的情況。攜手共進的不止是中小企業。就連中國石油和中國石化這兩個“巨無霸”也不甘落后,簽訂原油互供協議,共圖國家能源安全和市場穩定大業。
12、轉戰新市場
迎風出擊,去海外開疆拓土,或者尋獵廉價優質資產,借機抄底并購,擴大市場版圖。地板業的領軍企業圣象集團,就以股權收購的方式,與國外經銷商美國地板貿易公司和韓國銷售公司簽訂并購協議,獲取合作方的渠道與客戶資源,使國際化進程全面提速。借機出海的還有中國五礦集團、濰柴動力、華旗資訊數碼科技等一批優秀企業。
13、改變傳統的商業運作方式
寒冬中,不少企業在無奈中祭出了減薪裁員的寶劍,但另一些企業卻借機通過與員工簽訂在寒冬期不減薪不裁員的合同,來搏取員工的忠誠度。更值得稱道的是阿里巴巴的老總馬云—非但不給員工減薪,反而要給除了副總以外的員工加薪;非但不裁員,反而要在2009年擴招5000名員工,獲得了非常好的美譽度。
馬云的做法,實質就是樹立有責任感和影響力的企業公民形象,形成良好的社會形象倍增效應。軟實力“巧”化的方式還包括:通過各種方式提升企業的品牌影響力;打造獨具魅力的管理和領導體制,形成可持續競爭優勢;通過樹立正向的企業價值觀,積極承擔道德義務,成為有責任感和影響力的企業公民;通過改變傳統的商業運作方式,讓合作伙伴和用戶獲得全新的運營體驗,并建立起成本最低、效率最大的競爭優勢,等等。
總之,軟實力要起作用必須和硬實力相結合,把軟資源和硬資源融合在一起。軟實力做到極致,自然就很巧了,巧實力就是軟實力的延伸。在譚老師的獨家原創課程《巧實力策略》中,系統闡述了巧實力從哪里來、到哪里去、如何保持等三個“巧源”問題,告訴企業如何做到“四兩撥千斤”,企業家如何保持活力和競爭優勢,如何利用非凡的經營智慧、巧妙的創新策略,如何“巧”合資源,如何以小的付出獲得大的回報......
完美巧實力助企業渡危機!
- 上一篇 > 危機時如何留住客戶?
- 下一篇 > 質量危機:壓倒企業的第一根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