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文化是企業生產經營和管理活動中所創造的具有本企業特色的精神財富和物質形態。它是企業的靈魂,能夠引導員工的行為,使員工朝著企業希望的發展方向前進;優秀的企業文化還能使員工產生歸屬感,從而吸引、留住人才。然而很多商業模式不錯的互聯網企業還沒有做大就因為缺乏統一的企業價值觀導致內亂而退出歷史舞臺,因此,浮躁、缺乏文化積淀一直使互聯網企業飽受詬病,年輕的它們更加需要企業文化來指引方向。只是在企業文化建設的過程中困境重重……
發現困境所在
互聯網企業的文化建設常常難以開展或效果不佳,為什么呢?我們不妨從以下幾方面尋找原因:
企業發展速度困境
互聯網行業是一個快速變化的新興行業,丑小鴨變天鵝的神話在業內時有發生。這類企業成立的時間也普遍不長,不過一旦產品對路,市場環境順利的話,企業的業務發展速度會很快,員工規模也會迅速擴張。比如阿里巴巴在2001年召開員工大會時只用杭州招商賓館的一個多媒體教室就能容納,而到了2006年2月開年會時,集團不得不租用杭州市最大的一個室內場所——杭州體育館。業務規模的迅速膨脹使得公司整日忙于業務而無暇顧及管理機制及文化理念的梳理,因此企業文化塑造的難度遠高于成熟的行業。沒有統一的企業文化作為指引,眾多背景與想法各異的新人難以迅速轉化成符合企業使命與愿景要求的人才。如何讓企業文化建設的步伐跟上企業發展的速度,是互聯網企業文化建設的一個困境,也是必須優先考慮的問題。
人員流動困境
百度、阿里巴巴、盛大等互聯網精英企業的神奇故事在業內廣泛傳播的同時,大批的互聯網企業也在不斷地消亡。互聯網企業的組織變革也時有發生,行業變化快,機會多,不穩定是互聯網企業,特別是中國互聯網企業的標簽。因此業內人員短期行為突出,機會主義盛行。全球最大的人力資源咨詢公司美世咨詢發布的2006年中國互聯網行業薪酬調研報告顯示,互聯網行業是員工流動率較高的行業之一,2006年行業自愿離職率為15.9%。統計數據表明,互聯網行業的員工在公司服務的平均年限小于3年。然而文化建設需要時間,阿里巴巴的掌門人馬云不止一次這樣強調:“要成為一個真正的阿里人,至少需要三年。”因此員工的高速流動將使互聯網企業文化建設面臨瓶頸,如何快速將企業的價值觀融入員工的頭腦中,是互聯網企業文化建設的又一巨大挑戰。
員工特點困境
互聯網企業的員工普遍較為年輕,“80后”占絕大多數。學歷層次較高、自主意識較強、容易接受新生事物、追求時尚等,是互聯網企業大部分員工的特點。一般而言,員工的個人價值取向和預期與企業文化及管理運行機制間要經歷一個磨合匹配的過程,當不能很好地契合時,就很容易導致員工離職。如何建立符合員工特點并容易被員工普遍接受的企業文化,也是互聯網公司需要克服的一大瓶頸。
企業規模困境
盡管互聯網企業發展速度快,但規模迅速擴張的還是少數,絕大部分目前還都是自主創業的中小企業,規模也相對較小。幾乎所有民營中小企業在創業之初,老板都無暇顧及企業文化建設問題,認為它是國有企業或較大型民營企業考慮的范疇。老板們風風火火地攬生意、忙賺錢,與員工的雇傭關系相當明確,而員工之間的合作、員工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員工的情感世界是企業很少考慮的。很難想象在這樣一種氛圍里的員工能產生一種團隊精神,能與老板同舟共濟把企業做強做大。因此,中小企業的企業文化要么積累不夠,要么不被重視,沒有專人負責,很難建立起來。如何克服企業規模劣勢對企業文化建設的影響,同樣是互聯網企業必須應對的挑戰。
探索突破之道
雖然互聯網公司企業文化建設存在以上諸多困境,但并非不能克服。為了使企業文化建設不流于形式化,可嘗試以下手段:
同時確立企業價值觀與商業模式
企業文化的核心就是企業的價值觀,企業價值觀與商業模式是企業得以存在的基礎,二者不可偏廢。沒有良好的商業模式,企業無法盈利;僅有商業模式沒有良好的企業價值觀,企業難以壯大,也無法做長久。這一點對互聯網企業也不例外。因而一個好的互聯網企業,在確立商業模式的同時就應該確立企業的價值觀,如果等到規模擴大時再去尋找價值觀可能為時已晚。在浙江舉辦的“2007新經濟高峰論壇”上,百度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彥宏、萬事利集團總裁李建華、寶石控股集團董事長阮小明的發言尤其引人注目,“商業模式”和“企業文化”是他們關注的兩個焦點。
樹立既與業務模式相適應又與員工的主流需求相適的企業價值觀
然而,企業價值觀并不是企業領導者或創始人隨隨便便提出來的。百度的李彥宏認為,“企業的工作環境應該始終處于和諧寬松的氛圍中,而這種氛圍背后所支撐的是一種符合企業所屬行業特征的文化氣息,并且應該是有助于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的一種文化。”不與業務模式相適應,不能推動企業盈利的價值觀難以被企業領導者所接受。不同的盈利模式,企業文化也會不同。例如阿里巴巴集團目前子公司的文化特征各有不同:阿里公司講求踏實和效率;淘寶的文化更年輕活潑,更貼近草根;支付寶、雅虎和阿里軟件則對專業要求更高,更接近精英文化。正如雅虎中國總裁曾鳴所評價的“最好的文化,應該是和企業的客戶、其所生存的環境相匹配的。” 企業價值觀僅與業務模式相適應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價值觀最終是通過人來起作用,因此必須考慮行業特征,符合業內人的特點,滿足他們的主流需求。由于員工受到行業環境的烙印更為突出,因此只有滿足業內主流人員需求的企業價值觀才容易被員工迅速接受。
建立文化建設責任體系
企業價值觀需要通過人來傳播。一般而言,企業文化的傳播責任分三層,最高領導是企業文化傳播的領導者,人力資源管理負責人是文化傳播的組織者,各級管理者是文化傳播的執行者。小型企業,企業領導者就是人力資源管理者,所以企業文化的領導組織職能都需要由企業領導者承擔。認為文化傳播是職能人員的事的想法是不可取的,只有企業老板深深地認同企業文化,并身體力行地負起領導與組織責任,各級管理者在老板的帶動下擔負起文化推廣的責任,企業文化建設才能夠順利開展。
在招聘時嚴格考察價值取向
企業文化建設與人力資源管理的其他職能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企業文化建設需要從招聘做起,在員工的招聘選拔條件中有所體現。筆者所熟悉的某互聯網公司在招人時總喜歡問這么一個問題:“你是否愿意在我公司做三年?”他這樣問一是為了讓應聘者感受到這是一個想長期發展的公司,二是通過員工的回答初步判斷員工作決策的方式是否符合公司的要求。因此,互聯網公司在人才選拔時應該采取科學的測評手段,增加價值觀的考核,與其等應聘者進入公司后再改造其價值觀,不如直接招聘符合公司文化的員工。
將文化建設寓于考核激勵中
雖然一個好的企業文化必定是個強勢得可以改變員工行為習慣的文化,但員工習慣的改變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斷進行強化;而強化手段中堪稱刀斧的手段就是考核激勵,甚至可以說有什么樣的考核激勵就有什么樣的文化。因此,員工對企業文化最深刻的認識往往來源于企業對其的考核激勵,這也是讓企業文化落地的重要方式。企業需要在考核指標設置上,激勵手段處理上加入文化塑造因素。在這一點上阿里巴巴集團最能品出其中滋味。每個季度,每位阿里員工要接受來自主管的考核,內容包括兩部分:業績和價值觀,比重各占50%。
用最容易接受的手段進行推廣
互聯網公司的企業文化建設手段需要與員工的特點相適應,應采取最容易使其接受的手段。電子郵件、bbs、msn、qq等工具的使用在互聯網公司已習以為常,也最容易讓員工接受。筆者熟識的一位互聯網公司老總常常用msn與其下屬聊天,因此其所轄團隊的思想動態很容易被他掌握,通過交流也很容易將組織文化融入團隊的每一個成員心中。公司的bbs往往是另一個企業文化宣揚的絕佳場所。一方面員工通過bbs上的暢所欲言,匿名發泄對企業的不滿,提出相關意見和建議;另一方面企業可以通過bbs發布相關消息,傳播企業文化。 企業文化的傳播還需要適應時尚的要求。例如馬云通過武俠的形式包裝其文化理念,就很容易讓員工接受。公司每個部門名稱旁會掛著另一個牌子,上書“武當派”或“華山派”等字樣。“桃花島”、“星宿海”指的是會議室,而看到“光明頂”就應該想到這是最高決策之地。大部分員工桌面上的名牌都印著兩個名字,一個是真名,另一個是昵稱,后者大多取自武俠人物。“郭靖”、 “一刀”這樣的稱呼使用的頻率遠遠高于員工的真名,甚至連公司價值觀的名稱也被他歸納為《天龍八部》中多情公子段譽使用的 “六脈神劍”——客戶第一、團隊合作、擁抱變化、誠信、激情和敬業。
注重榜樣的力量
樹典型是企業文化建設中常用的手法。通過對典型人物的褒獎與宣傳,達到教育其他員工的目的,進而推動企業文化理念在員工心中生根發芽。樹典型的手法在國企與政府單位經常見到,曾經收到不錯的效果,因而被眾多民企所借鑒,互聯網公司也不例外。據媒體報道,2006年年底,雅虎hr主管戴珊和同事們精心策劃了一場年會,評選了8名“優秀員工”,年會的頒獎儀式上,獲獎員工的父母突然出現在現場,說出了他們對自己孩子工作的支持和感想,在場的獲獎者甚至一些觀眾都被感動得熱淚盈眶。這個年度表彰會實際上就是雅虎企業文化塑造活動的一部分,通過獲獎者與觀眾的感動將企業所需要樹立的理念深深地烙在廣大員工心中。
然而負面的典型同樣會對企業文化建設產生巨大的破壞作用。企業領導者容忍破壞企業文化的行為不受到懲罰,或帶頭破壞企業文化是企業文化難以建設的重要原因。筆者曾見過許多互聯網企業的文化價值觀看上去非常具有吸引力,但這只是老板忽悠員工的口號。試想整天將誠信掛在嘴邊的領導經常做一些不誠信的事情,又怎能讓員工接受公司里的誠信文化呢?
當然,一個好的組織文化、氣氛、態度、行為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功,需要長期的積累和培育過程。只要互聯網企業經營者首先在思想上重視企業文化建設,具有集腋成裘的耐心和勇氣,充分考慮互聯網行業業務和員工的特點,就一定能逐漸克服種種困難,走出互聯網企業文化建設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