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行業與企業都在注重和倡導企業文化時,企業文化在許多企業卻被趕進了“死胡同”。由于這些企業的效益滑坡,收益不佳,員工的薪資幾乎無法兌現,投入遞減,減員增效成為企業的主旋律,企業幾乎到了“楊志賣刀”的尷尬境地,企業文化自然也會很容易土崩瓦解。即便有些企業還沒有走到這樣的險境,但企業文化也如同老牛破車般的大口喘息,年輕的企業卻象風燭殘年的老嫗,不是自救而是等死。
如果效益滑坡的企業將企業文化推到了窮途末路,難以維繼,那么,企業也會如同生存在企業夾縫中的小草,無法照到陽光,難以獲得養份,不瀕臨絕境,但也無法長大。為什么持這樣的觀點?因為企業文化的魅力與作用會促進企業起死回生和效益復蘇。
如果將企業文化作為指導企業員工言行的一項潛規則來看,企業員工如果也會遵守并且愉快的去執行,那么企業文化就在發揮著內在的力量,企業文化就是驅動企業充實壯大的有效武器。當企業效益開始下滑時,為什么不用企業文化的精神武器去試著拯救企業,拯救自己?員工需要激勵,企業需要轉變經營思路,產品需要尋求創新賣點,管理人員更需要用企業文化的思維與考慮問題做出決策等等。
企業文化是不是會發展成為一種強勢文化,能否真正成為絕大多數企業所重視的一項企業內部的文化載體,我個人認為,并不在于它是不是通用性極強的“老板文化”的復制品,也并不在于它是不是道德創新與理論進步的附屬物,更在于一個企業有沒有真的將它推到前沿去,去將企業文化的語言與風格轉化成一種大家團結奮進的動力,將企業文化建設成為員工自主執行的價值觀和行為取向。而更多的企業做法卻是:當收益為零時,那么企業文化也就歸零;當企業效益滑坡時,那么企業文化同樣也在不斷的呈現出遞減趨勢,甚至最后為零。而此前提卻是“盡管再沒有企業文化的企業還是或多或少的存在著企業文化”。
許多企業和老板持有的觀點是,企業只有先解決生存問題,然后才有可能顧及到發展問題。在企業發展過程中,員工的物質文化得以滿足,企業收益增加,效益良好,企業文化就會逐步上升到一個新的層面上。與之相反的則是我們所看到的企業發展受阻,效益下滑時,企業文化變成一片文化荒漠。
企業的發展與社會的發展進步緊密聯系在一起,社會的物質獲得極大滿足時,人的精神追求與文化需求也跟著會提高,這也與我國提倡雙文明建設需要是合節拍的。這是一種規律性的結果。
企業就是一個小社會,雖然沒有人格上的高低貴賤之分,卻有職務層級上的大小高低之別。而企業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實現利益最大化,不論是企業的哪一個層級皆是為此目標而做著努力。對于發展中的企業而言,企業文化具有循序漸進的特點,在企業沒有發展到成熟階段時,企業文化也在不斷填充著內容,直到企業完成原始積累,達到效益最優化時,企業文化也隨之成為企業不可或缺的,引領企業員工行為和企業發展的最大的精神動力。成熟型企業的企業文化,不論企業如何發展,員工如何更迭,對于約定俗成的企業文化,更多的是大家被動的接受,不需要主動創新。
由于國內絕大多數的企業壽命長不過十年八年,短不過三年五年,這些企業的企業文化更讓人難以琢磨,這些企業更容易將企業文化在企業效益下滑時被束之高閣,視若無物,企業已經對企業文化無遐顧及。企業文化雖然不是萬能鑰匙,但獨特的企業文化卻透射出對企業獨俱魅力的光芒,對于企業效益下滑時也同樣會起到良好的抑制與催發作用。
重拾:對于一個效益不佳和效益滑坡的企業,這是一種果敢、勇氣與魄力。如果企業追求效益,挽回經濟損失,如果以重拾的精神去將企業文化進行復原,那么一種價值動力將會延續企業的壽命。或許這就如同讓一個乞丐不去乞討而讓他去欣賞高雅音樂會一樣讓人感覺到滑稽可笑。但這卻是區分企業文化與企業能否重新回歸本質的重要途徑,是文化教育與傳承區別于此企業與彼企業的核心理念。
激勵:企業文化首先是企業員工的催化劑,是企業文化的靈魂。在很大程度上,企業文化可以囊括企業中的每個要素。而企業文化最重要一點就是對員工具有巨大的激勵作用。只有激發員工的積極創造力,讓企業上下意識到越是在企業困難時,越應該團結一致共度難關。企業與員工雖然是雇傭與被雇傭關系,但如果沒風雨同舟一致對外,企業如果破產倒閉,員工同樣前途未卜,不知何去何從。
歷煉:企業發展有階段性的好壞,企業經歷由小變大,由盛轉衰,然后再由低谷向繁盛的徘徊轉變,這種周期性的往復轉變卻是正常的,對于企業而言這是一種歷煉。同樣,企業文化由此而產生,隨著企業的循環發展而呈現出的更多則是從弱小到強勢,稚嫩向成熟、由動蕩向穩固發展的過程,企業文化同樣也隨著企業的起伏而接受著歷煉。這不是諾言,也不是謊言,相對于企業這卻是真言。
回歸:對于諸多事物來講,生存、演變與發展始終是一個閉環;對于企業而言,最終需要實現企業文化的持久的本質回歸。如果只是在企業效益缺失、業績不佳和職能錯位時就將企業文化一味拋棄,或置之不理,亦或者只是披上虛假的外衣,沒有付諸于企業與員工的真實言行,那么,真正到了企業效益回升,元氣恢復、公信力得以保障和維護時再希望達到企業文化的本質回歸,則很難深入人心,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企業文化,更難以完成企業對強勢文化的需求。這主要是由企業文化持續的穩定性來決定的,除非企業愿意自取滅亡來消除企業文化所產生的具體影響和價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