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年僅25歲的華為員工胡新宇因過渡勞累離開人世;5月30日,海珠某服裝廠35歲的女工甘紅英因加班過渡勞累死在出租屋、、、,在當前激烈的競爭環境中,員工面臨多重壓力,因加班導致員工死亡的現象還將會繼續出現,由加班文化引發的思考值得我們反思,同時凸現了中國式管理的弊端。
中國式管理強調的“沒有功勞,也有苦勞”的“苦行僧”精神常常讓加班者有苦難言,因為工作效率是根本,提升工作效率的途徑非常多,如時間的有效管理、人力和企業資源的合理配置、飽滿的工作熱情和激情等等,因為對于絕大部分的職場中人來說,加班只是階段性工作狀態,是學習學習 或是職位晉升的必要補充,這類加班更能讓人甘愿接受。如果你是個“工作狂”,只有不停的工作才能讓你覺得人生有價值、生命有意義,對于加班必定是欣然接受。如果你希望在生活和工作中同時找尋平衡和快樂,也只能在企業“加班文化”的浪潮里隨波逐流甘愿忍受了。對于加班,首先應該對緣由進行深入分析,可能是由于業務量太大,正常時間無法完成預定進度,不得已下班之后還要留下來趕工,久而久之成為企業文化中的一個環節;也可能是競爭激烈,面臨績效考核和末位淘汰,員工壓力大,不得不不斷進取;還可能是部門內的同事或出于同事間的比較壓力,或出于討好主管的心態,不論有事沒事一律愛“裝忙”,明明過了下班時間,說什么就是不肯離開工作崗位,讓“加班”成為約定俗成的習慣。無論是那方面的原因,都存在個人與企業之間的博弈,存在失去勞逸平衡。中國式管理強調結構與過程并重,強調態度與行為并重等等都會引發起員工對加班文化的“困惑”。事實上,長期加班容易出現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如職業怠倦、效率低下、滿意度低等等,不僅沒給企業帶任何的效益,反而大量的浪費了企業的資本。作為職場中的人來說,應該將職業當作事業,工作讓你實踐經驗更加豐富,工作讓你專業技能更加嫻熟,工作讓你處事更加圓滑,工作讓你的人生價值得到充分的體現,讓工作與快樂同行。
應對激烈的競爭,在工作和生活間應該找到平衡點,對于工作與加班,一是要愿意做,二是要喜歡做,三是能夠做,在工作中培育正確的方向、積極向上的氛圍,一方面企業為員工完善工作空間,合理的計劃 時間,讓員工在工作之余能夠享受鳥語花香,呼吸新鮮空氣,適時的減壓更有利于工作的開展和效率的提高,讓員工能夠在工作中獲得更多快樂和成就;另一方面,員工應該樹立正確的心態,加強自身的健康管理和時間管理,養成良好的習慣,敬業愛崗,認清工作的意義和個人特點。如要靜下來仔細想想:從目前的職務中自己可以增長什么樣的能力?有沒有需要達成的階段性目標?這個職位的發展前景如何?期待自己在這個工作領域中有什么樣的表現?要認清工作的意義,可能讓你重新找回熱忱和動力投入工作,讓你停下腳步來評估檢視自己的生涯規劃等等。
總之,加班要科學合理,要具體對待和分析,不要陷入加班怪圈,即為了加班而加班,為了“過渡的壓力”而加班,需要學會欣賞和分享,如偶爾也要看看落日,停下腳步來聞聞玫瑰花香。永遠保有好奇心和一些浪漫,其實是減壓的好方法,能讓工作更快樂、更有效率,如要適時主動關心同事,傾聽他人的需要,你會發現在公司內還有很多可以努力的空間,一味抱怨只會錯失學習成長的機會,善于與他人分享快樂和痛苦,把握和創造機會,讓加班成為點綴,讓工作更加高效,快樂與工作同行。
“加班文化”凸現中國式管理的弊端
- 上一篇 > 職場=官場?
- 下一篇 > 中國式民企溝通“劣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