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投資 界是一個多嘴多舌的小集團。有人告訴我,多年來,谷歌的投資人,尤其是邁克·莫里茲,曾在某些決策上,與谷歌的創始人拉里·佩奇和謝爾蓋·布林對抗過。
正如任何一家成功公司的高管一樣,風險投資人擋住了他們的去路,并制定了公司發展公式,而谷歌創始人拉里·佩奇和謝爾蓋·布林,卻丟掉了這個公式。但是,由于他們控制了公司的絕對股權,風險投資人在這方面幾乎掀不起風浪。
無心插柳
風險投資人在迫使拉里和謝爾蓋就范方面,有一張王牌。他們在資助谷歌時,提出的一個條件是,公司必須雇用一名老練的管理者,擔任首席執行官。但是,這兩個男孩在履行這項承諾上,長時間猶豫不決。莫里茲頗為沮喪,他威脅要抽回紅杉的資金,如果谷歌不遵守諾言的話。他后來在《GQ》雜志承認:“那不是一次愉快的交談,在事情白熱化時,當時的氣氛劍拔弩張。”
在2000年的一次采訪中,謝爾蓋描述了他們正在尋找的首席執行官的類型。“我們尋找的是杰夫·貝索斯(Amazon.com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那種類型的。他非常精明,能很好地促進公司發展。拉里(在這方面)比我強,而杰夫比他強。杰夫非常有趣,很好相處。”但他們最終在2001年找到了埃里克·施密特,他當時46歲,是Novell公司的首席執行官,在很大程度上,這個男人與拉里和謝爾蓋是一路人。
施密特是一個溫文爾雅的金發男子,他特別聰明,擁有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電子工程學和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他戴著一副約翰·列儂式的眼鏡,與拉里和謝爾蓋不同,他舉止優雅,口才很好,態度謙和。
在2000年舉行的個人電腦 論壇 行業會議上,施密特第一次見到了拉里,當時他們共同參加了一場小組討論。拉里演示了搜索結果,借以炫耀谷歌,但施密特不為所動。施密特回憶道,“絕對是一個好人。但我印象最深的是,覺得他們的搜索引擎不是很有趣,而且他很靦腆。顯然我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么事。”
施密特與謝爾蓋的第一次打交道是通電話。謝爾蓋在2000年10月給他打電話,因為他們想雇用的員工韋恩·羅辛(WayneRosing),把施密特列為證明人。同一個月里,施密特又遇到了谷歌的投資人兼董事約翰·杜爾,杜爾告訴施密特,他進了接管谷歌首席執行官的候選人名單。施密特告訴杜爾對谷歌不感興趣,杜爾卻堅持要他與拉里和謝爾蓋見個面。
后來,施密特接受了謝爾蓋的提議,到他們的辦公室見面。施密特說,他同意見面“只是出于好奇”。當時他們的總部位于太陽微系統公司的一棟老樓里。這次訪問出乎他的預料,小桌上放著食品,墻上是施密特的傳記投影。“我想,不錯,挺有趣的,”施密特說,“這種見面形式,在我的職業生涯中并不常見。”
施密特不知道這次會面是工作面試,而且這壓根兒也不像。他們爭論了很多技術問題,包括Novell公司正在推進的一個視頻存儲服務的 營銷 項目,“他們認為這個項目相當愚蠢,”施密特說,“他們的理由是,自從網絡公司崩潰以來,有大量的光纖光纜閑置著,如果有人開始在互聯網上使用這些光纜,就可以進行視頻直播,從而消除臨時儲存的必要性。
最合適人選
2001年年底,施密特同意Novell公司和劍橋信息技術合作公司合并,并決定辭去首席執行官職位,這使他可以自由加入谷歌。他與拉里和謝爾蓋一直談判到2002年1月。”拉里和謝爾蓋似乎很怪,他們爭論各種各樣的奇怪問題,每個問題都很有趣,而且問題都得到了討論。“
盡管施密特當時不了解谷歌的潛力,并堅稱如果谷歌還是一個小公司,他會感到非常高興,他還是決定接受這個邀約。”我基于他們的早熟作出了這個決定,“他說,”我有一種想留下來的強烈沖動,因為谷歌實在是太有趣了。很顯然,我應該加入谷歌。“
拉里和謝爾蓋堅持與每一位首席執行官候選人相處較長時間,這意味著他們會帶施密特滑一整天雪。施密特認為這很荒謬,他同意在酒店與他們見面,而不去滑雪。晚餐持續了3個小時。”他們對所有問題都給出了很好的答案。“他說。
施密特說:”為什么要雇用我?看起來一切都已在你們的掌控之中。拉里看著他說,我們現在不需要你,但將來需要你,這就是正確的答案。“
我問施密特,這兩個沒有任何商業經驗的年輕人,是如何培養出那么敏銳的經營本能的,他說:”我認為那是他們與生俱來的。他們具有年輕人的不同尋常的判斷力。那是一種智慧,也是小聰明、洞察力。我用了20年才形成這種洞察力,而他們只用了兩三年時間。“
施密特取得了很大進步,他將谷歌變成了一個更加專業的組織,但又沒有喪失成就其獨特性的理想。來到公司的第一年,他為自己列了一份與拉里和謝爾蓋的理想相匹配的標準和目標:終端用戶的滿意度,取決于搜索結果的質量;終端用戶對于廣告的滿意度,取決于廣告的質量。他還設定了開發谷歌合作伙伴關系計劃的目標,以便其他公司使用其搜索引擎,同時又在打造公司的基礎設施,以便支撐起一家10億美元的公司。
結果證明,施密特正是這項工作的合適人選,這主要是因為他的獨立性得到了足夠的發揮,以便拉里和謝爾蓋能夠延續其激進方式。被一家小公司雇用的首席執行官,很少會被放到創始人之下的次要位置上,但是施密特卻得到了如此的待遇。施密特沒有扮演被人忽略和低估的管理者的角色,他實際上是一個典范。在頭幾年里,他更像是一個部門負責人,認為沒有必要到處插手。
玩轉硬幣的兩面
施密特喜歡拉里和謝爾蓋在作出決策時所采取的分析方法,他為公司的技術而驕傲,并且知道不可能花費太多代價用于建設技術基礎設施,以支持他們的勃勃雄心。
”我沒必要去遮蓋他們的光芒,“他說,”我是一名合作者。這是他們的公司,無論如何我都不希望顛覆這種看法。“
此外,他也不去考慮自己的大老板身份。作為大股東,拉里和謝爾蓋控制了董事會的投票權,包括解雇首席執行官的權力。”誰為誰工作?“施密特問,”是拉里和謝爾蓋為我工作,還是我為他們工作?在組織架構圖里,是他們為我工作。但在我加盟谷歌的時候,他們就擁有了一半以上的公司資產。任何一位首席執行官,當他走進一家創始人擁有其一半資產的公司,并認為這些創始人是為他工作時,他只是沒有注意到董事會的運作方式。“
最要緊的結果是,施密特沒有搞砸拉里和謝爾蓋開創的一切。有太多初創公司毀在了首席執行官的手里,他們被當做槍手引進來,然后卻因襲傳統智慧。”我認為施密特是唯一能擔任這家公司首席執行官的家伙,“他的好友說,”他們的技術是如此先進,一個中規中矩的首席執行官將會遭到拒絕。施密特可以玩轉硬幣的兩面。“
風險投資者們的流言制造所也開張了,他們說谷歌的董事們很懊惱施密特拒絕遏制謝爾蓋和拉里的權力,但施密特予以否認。到了最后,一切都無關緊要了,這三名高管已經學會了順利合作。
拉里和謝爾蓋幾乎從來不接受采訪或出席會議,施密特則很少出席由拉里和謝爾蓋主持的技術審查會議,施密特要的就是這樣。
今天,施密特已經成為谷歌公眾形象的代表,拉里和謝爾蓋卻退到了幕后,他們運作產品和創新研發,決定到哪里開拓新市場,以及何時退出市場。拉里現在是產品部總裁,謝爾蓋則是技術部總裁,作為谷歌技術的仲裁者,這些角色使他們決定著谷歌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