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企業家”一詞比較時髦。一些人稍微賺了點小錢,便自稱或被人稱為企業家,這些人也樂于如此。但在我看來,我國能夠稱得上企業家的人很少。
我把當今的商人簡單地劃分為生意人、
經理人
和企業家。這種劃分有其現實意義:首先,厘清他們之間的差異有助于人們給予企業家正確的判斷和評價;其次,明確企業家的真實內涵,有利于推動社會真正地發揚企業家精神。
生意人是商人最原始的形態,最開始指的就是進行貨物買賣的人。隨著社會的發展,一些從事
制造業
、加工業,甚至現代農業的人,也被列入生意人之列。生意人是有眼光的,他們善于辨貴賤、調余缺、度遠近,但尚不能被稱為企業家。
我國當下絕大多數的商人都是生意人。變革
開放后,最開始成功的生意人是靠當時的價格雙軌制進行倒賣,賺取差價的一批人,接著是抓住了地區價差從事貿易活動的一批人,再接著便是趕上時代潮流進行來料加工的一批人。隨著時代的發展,生意人的文化層次在不斷提高,所從事的領域也被大大拓展。不少生意人賺了錢,甚至成了巨富。
最近,看到一些賺了錢的商人到處以各種方式炫耀自己或其金錢。一個新加坡商人告訴我,在世界各地的高檔商場中,一擲千金、不計成本的是中國人;在賭場中揮金如土、豪賭成癮的也是中國人。在博客和微博上,我們也經常能看到一些商人口出粗言,甚至隔空對罵,可見其素質之低。我深信,這些人一定不是那種追求事業成就、報效社會的企業家,不過是因一時運氣而賺了錢的暴發戶罷了!
經理人或稱
職業經理人
,是變革
開放后產生的一個新興階層。關于經理人的定義,眾說紛紜,筆者認為,從職業的長期性和穩定性方面著手,應該將經理人定義為:在一段固定的較長的時間內,以
企業管理
工作為職業并以其作為主要收入來源的人。雖然經理人在工作中也要發揮創意和主動性,但整體上講,他們仍然是執行層面的工作人員,不能被稱為企業家。
“企業家”一詞源于法語“entrepreneur”,原意是指“冒險事業的經營者或組織者”。英語詞典對“企業家”的解釋是“Someonewhoorganizesabusinessventureandassumestheriskforit”,意思是:組織商業冒險并為此承擔風險的人。
從詞源和英語的解釋可以看出,“企業家”的核心內容是“冒險”和“承擔”。法國經濟學家薩伊甚至干脆把企業家定性為冒險家,是與土地、勞動、資本聯系在一起的第四個生產要素。他認為,企業家自創業之初,就會考慮到可能要承擔破產的風險。
市場變化風云莫測,決定了企業家必須具備冒險和敢于擔當的精神和素質。著名的管理學家彼得·德魯克認為:“企業管理的核心內容,就是企業家在經濟上的冒險行為,企業就是企業家工作的組織。”
因此,真正的企業家是一群有目的地尋找創新源泉、始終與時俱進,并能把握機會進行開拓的人,他們以發現價值、實現價值和創造價值為使命。
更高境界的企業家則志存高遠,終其一生追求偉大的事業,努力謀求立功、立德、立言。企業家的價值觀和目標層次遠遠高于生意人和經理人。
由上可見,賺錢多少、成功與否,并不是判斷一個人是否是企業家的主要標準。時下,政界和商界流行著這么一句話:做官須看《曾國藩》,為商必讀《胡雪巖》。胡雪巖雖然事業破產并客死他鄉,但仍被世人視為偉大的企業家。
總體而言,我國缺乏企業家。股市、期貨這些商業工具均由西方企業家發明并興盛于西方,而非中國。現代中國商人的智慧甚至還不如自己的祖先。然而,今天的中國商人大多復制西方、抄襲古人,卻并沒有學到位,以至于嚴重違背商業倫理道德的事件屢屢發生。
“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但J.P·摩根重組了新大陸”,這句話道出了企業家對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企業家的價值,不亞于政治家甚至科學家。但是,當今中國社會,急功近利、金錢至上、人心浮躁,這種環境導致了企業人文創新思想退化、冒險意識淡雹擔當精神缺失。而且,無論是制度層面,還是政策層面,中國企業家生存和發展的環境都不寬松。因此,企業家在中國成為了一種愈來愈稀缺的資源。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企業家在中國的培育任重而道遠。我們必須構建健康開放的商業環境,為企業家的成長提供良好的土壤、文化和氛圍。
首先,要尊重企業家。我國在長達兩千年的封建社會中都倡導和實施“重農抑商”的政策。表面上看,中國商人的地位今天已經有所提升,但實際上,當今中國,仕貴商賤的思想隨處可見。比如:國有企業領導人的地位就明顯高于私有企業領導人,因為前者帶有“官”位;而在國有企業之中,央企領導人的地位又高于地方國有企業領導人,因為央企的“官階”高于地方企業。
只有當我們像尊重官員和諾貝爾獎獲得者那樣尊重企業家時,真正的企業家才可能產生;只有當中國企業家對掛任“代表”或“委員”沒有興趣時,才是中國企業家真正成長的時候。
其次,要容許失敗。企業家注重的是長期利益,由于所從事的工作帶有冒險性,失敗難以完全避免,而且,有時為了成就更大的事業,他們必須冒失敗的風險。對于企業家而言,任何失敗都能被其內化為可觀的精神財富,進而為他人提供經驗或教訓。古今中外不乏這樣的例子:“商圣”范蠡、“巨人”史玉柱、“股神”巴菲特、“金融天才”索羅斯等人,無一不是在經歷失敗的涅槃后成就了顯赫的商業傳奇。
同是小島,為什么香港可以成就李嘉誠,臺灣可以產生王永慶,而新加坡卻一直沒有類似的企業家呢?除了政治家族壟斷政治與經濟資源外,最重要的一點便是,新加坡當局怕輸、不允許失敗,甚至對失敗者落井下石!這都嚴重地阻礙了新加坡企業家的產生與成長。
因此,我們在對成功的企業家心懷敬意的同時,對一時失敗的企業家也要給予寬容。社會的寬容與大度,是企業家成長的重要條件。
(作者為:中國葛洲壩集團國際工程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中國多數商人是生意人而非企業家
- 本文分類:管理前沿
- 本文標簽:企業家商人
- 瀏覽次數:15 次瀏覽
- 發布日期:2013-09-01 10:05:47
- 本文鏈接:http://www.hxsq45.com/wk_qy/16424
- 上一篇 > 培養領導者的同心圓領導力
- 下一篇 > 稻盛和夫:深沉厚重是領導人第一資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