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是個好主意嗎?——或者只是一句漂亮的口號?自從三月上旬參加了一個名為The Learning Forum 的Enterprise 2.0會議之后,這個問題就一直縈繞在我的腦際。該集團的創始人Brian Hackett一直是我的朋友。這個會議召集了很多人,他們都是在一些大型公司內部負責知識管理的工作,他們分別來自出版商、金融服務公司、軟件公司、航天領域和制造行業。我們聚在一起,談論如何在公司內部使用社交媒體豐富公司內部的交流手段,推動知識分享。
讓我們面對這個問題吧,作者Charlene Li告訴我們,“你已經失去控制了。放棄這個念頭吧。”Yammer的CEO David Sacks預言,“每家公司都會有自己的社交網絡。”(有趣的巧合是,Yammer設計并銷售內部社交網絡解決方案。)我同意他的觀點,事實上,我同意他的觀點,我們在Booz和公司里使用Yammer的產品——但是我卻開始思考一系列的問題:
如果開放不可避免,為什么我們聽到的事情和十年或者二十年之前沒有差別?Charlene談到企業必須停止對“消息”的迷戀,開始“用人的聲音”和客戶對話。
市場是由人類組成的,而不是各種人口統計數據。人類之間的交流聽起來更具有人性……應該有兩種交流。一種是公司內部的交流。另一種是同市場的交流。在絕大部分的情況下,沒有一種交流會暢通無阻。溝通失敗的主要原因幾乎無一例外是因為已經過時很久了的觀念——命令和控制。
Charlene沒有提到目的:1999年出版的《The Cluetrain Manifesto》中則提到了這一點。1992年,Lee Sproull和Sara Keisler寫了一本名為《Connections》的書,在書中,他們預言企業內部的等級制度將隨著當時一種新技術——電子郵件——的應用而瓦解。如果未來是指日可待,幾年后在轉角可見,那么也許我們站錯了位置。在Sacks離開房間之后,有三個人表示他們(和公司法律顧問)認為內部社交網絡讓公司開放得太厲害,這種做法并不明智。顯然,這只是類人猿時代的擔心;很多公司都已經在試用Yammer公司的產品,或者是類似的產品;顯然各種Facebook風格的內部溝通工具在未來五到十年內將變得極為普及。但是它是否會預示著企業內部等級制度的黃昏,是否表明新的協作時代即將到來?我會在同我的老板交流過后告訴你答案。
哪里有證據能夠證明開放比封閉更有價值呢?坦率地說,我們看到的更多的是故事而不是數據。擁抱開放革新。Henry Chesbrough和其他很多人都會給出很多關于開放創新的漂亮范例,這些例子不僅僅是在高科技領域之中。任何能夠吸引Procter & Gamble那幫自作聰明的家伙的管理點子都值得關注。另一方面,在企業創新榜上名列前茅的蘋果公司就非常開放,開放的如同蘇格蘭人的錢包一樣。中國目前正在大規模地對創新和檢查進行投資。
所以,開放創新什么時候是合適的呢?又對于哪些人是合適的呢?我們目前無從知曉。芬蘭的一項針對軟件企業的調查發現在開放源代碼軟件公司中,員工勞動效率比傳統軟件企業更低。目前我們沒有太多可靠的數據讓我們能夠明白事情究竟是怎么回事。OECD的一項調查顯示,有證據表明企業和合作伙伴協作通常能夠提高研發能力和效率——同供應商或者客戶的聯系越緊密,同家庭的聯系越緊密,越是大的公司,這種情況出現得越明顯。為什么對于小企業沒有那么明顯呢?大家不是認為開放創新能夠讓非常小的企業也能夠利用世界上幾乎無限的腦力資源嗎?讓我們猜測一下原因吧——這真的只是猜測——我估計也許是因為大型公司已經為利用開放創新做好了準備,因為他們希望能夠利用這種創新鞏固自己的市場地位——也就是說,他們對開放感覺更好,因為他們更加自信自己能夠始終保持控制。
不要誤會我:我是站在天使一邊的。但是我似乎覺得天使需要更多的數據才能夠確定應該在什么時候,向什么人開放才最有效。到那個時候,我們就會遇到一個問題:如果足夠開放,我們的嘴是否會未經思索地說出一些不該說的話?
作者介紹:Thomas A. Stewart是全球領先管理咨詢公司博斯管理咨詢公司(Booz&Company)的首席營銷官兼首席知識官。本博客中所表達的觀點僅代表個人,并不代表其所在公司的觀點。 他曾擔任哈佛商業評論總編兼總經理。Stewart曾撰寫《智力資本:組織的新財富》和《知識的財富——智力資本與21世紀的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