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小企業司相關負責人指出:目前中國注冊的中小企業大約有4000萬家,但平均壽命僅2.9年。而與此相比國外企業往往能生存數十年甚至上百年,成為數代傳承的常青企業。如何解釋中國企業“短命”現狀?記者專訪北森專家,深入調查借此找到中外企業生存之道的差異。
中國企業先天不足?
上世紀八十年代變革
開放,中國企業如雨后春筍般興起,幾十年來中國經濟形勢一直呈現利好景象,這理應是中國企業蓬勃發展的最佳溫床,反觀國外企業,經濟形勢更為動蕩,但卻成就了眾多生命力極強的企業。顯然,中國企業的短命與宏觀經濟形勢并無必然關聯,其內因更是主因。
北森專家指出:“國外企業更注重企業的傳承,企業文化、理念的傳承,以及企業自身的傳承,有調查顯示國外企業有近80%的都在開展繼任管理工作,而這一數字在中國要低幾倍,所謂繼任管理是將公司從高層開始到重要崗位都構建出清晰的繼任脈絡,保證這些崗位能夠有持續的人才的供應,這是企業能夠傳承的前提。”
為了將企業更好的傳承,中國前沿企業也在進行著不斷的嘗試。其中為業界津津樂道的莫過于聯想的成功過渡。柳傳志經過幾十年的培養,成功歷練出楊元慶等幾大骨干力量,并將自己創建的聯想順利傳承到第二代掌門人的手中。不僅如此,2003年聯想開始籌備自己的繼任管理體系,夯實了企業的人才力量。
中國企業的艱難傳承之路
除聯想以外,萬科、李寧等國內一線企業都對繼任管理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構建了相對完善的體系。然而,能夠做好繼任管理工作的企業在中國仍是鳳毛麟角。北森研究院調查顯示:在中國,已經完善繼任管理體系、已經開始做但遇到瓶頸、想做但卻做不起來的三類企業僅占到調查企業的35%。訪查過程中還發現在這三類人群中仍有各種難題尚待解答。
北森專家解釋:“在中國,繼任管理已經開始意識到這一工作的重要性,并開始進行繼任管理工作,但過程中遇到了很多難題,比如說:如何科學評價人才、如何識別高潛質的人才、如何快速培養、如何評估培養效果等等。另外一類企業則屬于已經意識到了繼任的重要性,但卻不知如何開展,完全沒有頭緒,這兩類情況都說明企業在繼任技術上的缺失。”
據了解,雖然繼任管理在國內已呈現漸漸明朗的趨勢,但國內繼任管理技術非常匱乏,導致企業在開展過程中缺乏技術指導、欠缺理論支持。日前,北森首次推出的“繼任發展專家認證學習
”課程短短時間內爆滿,這也印證了中國企業的意識覺醒和中國繼任市場的發展。
傳承 成功可以復制
盡管聯想、萬科的成功給了中國企業很多啟示,但要成功復制卻還是非常困難。北森專家介紹:“繼任是有科學的理論和方法的,掌握了這些方法再結合自己企業的實際情況就可以建立一套科學的繼任體系。比如對人才的評估可以選擇人才測評工具、360評估、評價中心等等這些方式;信息的整合、數據的分析可以通過相關的繼任產品;繼任的完整流程也可以通過專業的工具來梳理。有了這些方法繼任管理便可以水到渠成,而且還可以尋求第三方供應商的幫助,企業遇到的很多問題都可以得到科學的解決。”
在推廣繼任管理技術學習
的同時,北森順勢推出自己繼任管理產品,從“評價、識別、儲備、培養、追蹤、晉升”各個環節固化繼任管理體系。企業可以根據需求的不同任意挑選相關產品和服務進行組合,形成最適合自己的解決方案。幫助不同需求的企業,在短期內建立有針對性的科學的人才繼任與發展體系。
企業的傳承需要有堅實的后備力量,而繼任管理正是為此而生,隨著繼任管理技術的完善、產業化道路的成熟,中國企業的短命現象也將得到更好的解決。
探究中國企業“短命”之惑
- 本文分類:管理前沿
- 本文標簽:探究中國企業
- 瀏覽次數:10 次瀏覽
- 發布日期:2013-09-01 10:26:23
- 本文鏈接:http://www.hxsq45.com/wk_qy/12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