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飯吃了沒?”
“沒有。”
“喝‘優先乳’不?”
“‘優先乳’?”
“就是‘我是女生我優先’??!”
“哦,那還不如喝**(乳品)呢!”
這是今天我和朋友在超市里買東西的時候的一段對話。
“達利園-優先乳”的那則“我是女生我優先,我是小孩我優先”的廣告也播放了很長一段時間了,但作為普通消費者的本人,在印象中也總是模模糊糊的,因為不知道我喝這個比喝其他的乳品有什么更大的好處。
就這則廣告而言,本文認為其沒能把‘優先乳’的價值性顯現出來,消費者很難做出對‘優先乳’的優先選擇,當然對產品銷售和品牌宣傳的意義不大。
我們先來看看這則廣告中的主要廣告語:“我是女生,我優先”,“我是小孩,我優先”??赐赀@則廣告,我們不難得到這樣的兩條信息:其一,“優先乳”是種乳品(從“乳”字看出來的);其二,“優先乳”是很多消費者愿意得到的(為培育消費者,廣告內容強加給消費者的,有點像托兒)。
現在從一個普通的消費者的角度考慮一下。作為消費者,我憑什么買你的“優先乳”呢?難道是因為我是女生,我是小孩?(是男生怎么辦?)消費者說不出購買“優先乳”的原因。當然,在這個時尚、跟風的年代,廣告轟炸著實起到了拉動產品銷售額,提到了產品知名度的作用,可這樣的廣告對產品的持續銷售和品牌的塑造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呢?可以想像,廣告一旦撤出,消費者失去了購買引導,廣告的失效性自然會表現出來,消費者也自然就忘了還有個叫“優先乳”的。就好像,廣告是產品成長的乳媽,乳媽一旦斷奶,產品也就不能成長了。這也顯示出了此類廣告行為的被動性。
那么如何激起消費者的持續主動購買欲望呢?本文認為,關鍵一點是要通過廣告讓消費者確知產品的價值性,像“營養快線”、“冰紅茶”、“佳得樂”都表現出了其內在的價值性——我沒吃早飯,營養跟不上,我喝點“營養快線”就OK了;我熱了,喝點“冰紅茶”就涼爽了;我有點缺水了,喝點“佳得樂”就能補充水分了。回過頭來想一想,我怎么了,才去喝“優先乳”呢?
所以本文認為,產品廣告要突出產品的價值性,不能僅僅混個消費者面熟,更何況,對于理性的消費者來說,面熟也未必起到多大的作用。而對于那些愛好面熟的,失去廣告的作用后,時間一久,產品就從消費者的腦海中消失了。如果廣告突出了產品的價值所在,消費者也知道了其為什么買這個產品了,更能喚起消費者的購買需求。當廣告撤出后,我們也不怕,由于產品價值的存在,消費者自然會回頭購買,加之廣告的慣性效果,品牌就很容易留下來,哪個廠家不愿意這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