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買的毛巾是什么品牌?可能多數人不記得,也沒有考慮過。我們不知道毛巾有那些品牌,也不在乎品牌。
你買的牙刷是什么品牌?你可能知道一些牙刷品牌,比如三笑,但知道是一回事,購買又是另一回事。我在大學講營銷時,專門做過這個調查。
你購買的圓珠筆是什么品牌?我們天天在用筆,好像沒人在乎。當然,高檔的簽字筆是在乎品牌的。我所用的高檔筆,都是會議所發的禮品,即使質量不錯,也只是A貨而已。
你購買的針線是什么品牌?不僅男士們不知道,做女工活的女士們也不見得知道。
農民購買的農藥是什么品牌?多數農民不知道,但會認產品名稱。中國最大的農藥企業的老總下鄉調查,發現農民竟然沒聽說過它的品牌,氣得大罵省區經理。
在這些行業,沒有品牌照樣做銷售。
很多原來不在乎品牌的商品,現在越來越在乎品牌了。
衣架行業原來沒有品牌,后來“小護士”出來做品牌,竟然做得很好。
梳子行業原來沒有品牌,后來“譚木匠”出來做品牌,雖然只占行業銷量的1%左右,卻占行業利潤的90%。
生鮮肉原來也沒有品牌,當雙匯出來做品牌連鎖店時,消費者學會了品牌消費。
蔬菜行業原來沒有品牌,現在開始有這個苗頭了。但蔬菜行業是分散的,品牌沒有公信力。雖然不少廠家在包裝上貼上了品牌,但消費者多數不在乎。
不做品牌的行業,開創性地做品牌,很容易確立行業領先地位。
有些行業的品牌是渠道品牌,經銷商在乎,但消費者不在乎。我稱這樣的品牌為“業內品牌”,但不是消費者關注的品牌。
化肥行業做廣告的很多,主要對象是經銷商,多數農民并不關注。
飼料行業的知名品牌很多,比如正大、希望飼料。老實說,這是業內品牌,普通消費者可能也知道,但養殖戶多數不在意。
白酒行業的品牌非常特別,高端酒非常在乎品牌,如茅五劍;低端酒的消費者的品牌忠誠度比高端酒還高,比如光瓶酒。但多數是地方品牌。
中檔酒的品牌是輪替的,一年喝倒一個牌子。有人說這是消費亂象,有人說這是廠家出了問題,我認為這是消費正常現象,要研究白酒的消費特征才能說清楚,因為“酒是人際交往的潤滑劑”。
既然是正常現象,那么做中檔白酒,不能不做品牌,不能依賴品牌。當你不是品牌時,可能賣不動。當你成為品牌時,可能該被輪替了。
有些行業,品牌很重要,但品牌不再是價值符號,品牌不一定帶來增值。
方便面行業,剩下的基本都是品牌,但品牌的溢價能力都不強。
肉制品行業,剩下的都是品牌,但品牌的附加值都不高。美國一家肉制品企業在中國做高附加值產品,沒做成,現在被中國人收購了。
乳制品行業,品牌也很重要,但品牌肯定不是價值符號,沒人敢因為品牌而加價。
在象征性消費行業,品牌是購買的前提,品牌是價值符號。
凡是消費者購買后炫耀的產品,都是象征性產品。
若干年前,一位清華教授講過北京人購車后的心理,最得意的是見到“發小”,慢慢搖下車窗,向“發小”打一聲招呼,引來“發小”羨慕的目光。
象征性產品通常是稀缺的,要么價格太高,多數人消費不起,要么產量太低,多數人買不到。
30年前,自行車是象征性產品,品牌很重要,現在不重要了。
20年前,彩電是象征性消費品,品牌很重要,現在不那么重要了。
10年前,轎車是象征性消費品,品牌很重要,現在品牌的重要性在下降,除了高端產品以外。
10年前,手機是象征性消費品,品牌很重要。現在,買個“山寨”照樣用。當然,iphone例外。Iphone是蘋果創造的新象征性產品。
中國產品在世界上非常有競爭力,外貿依存度超過60%,在世界大國中很鮮見。
中國出口的主力不是大企業,而是中小企業。
在外國人關注品牌的行業,中國企業的品牌力肯定不入“法眼”。
在外國人不關注品牌的領域,中國企業非常有競爭力,但小企業比大企業更有競爭力。
社會關注的,往往是少數幾個行業,即象征性行業。在這樣的行業,品牌當然很重要。
被媒體和專家拿來說事的,基本上都是這類企業。
象征性行業是不斷變化的。今天的象征性行業,過幾年就不再是了。很少有行業是永遠的象征性行業,如洗化行業。
越是今天熱捧的行業,象征性價值衰減越快。誰能想到幾年前我象征性品牌諾基亞今天會輪到這種地步?誰又能想到今天的蘋果,當它失去象征性后,未來又是個什么東西?
做象征性行業是需要資格的,你能做,別人不一定承認。這與國家背景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