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注于產品的生命
邁克爾·波特在研究典型亞洲跨國企業時,非常驚訝的發現,亞洲企業家把辦企業完全看作是在做生意,而不是創造新產品和服務。但是一個不能夠首先想到產品內在的誠信、創新產品的企業家是不可能把企業發展下去的,當達芬奇家具出現問題的時候,公司的總經理面對公眾并也沒有站在消費者的層面做出努力,僅僅是強調自己創業的艱難。當一個企業出現問題的時候,企業的負責人不能夠擔當起對于自己產品的責任,擔當起對于消費者的責任,這個企業就開始離開消費者,離開企業生存的理由,這是非常錯誤的選擇。雖然一部分人會認為達芬奇事件中所折射的是國人對于“洋品牌”的偏愛導致這個結果,但是我并沒有認同這個觀點,消費者心理的認知的確是需要考量的因素,但是企業本身無論如何理解消費者,在產品上,必須專注于產品的生命力,而不是利用消費者認知,事實上產品擁有自己生命特征,如果企業不能夠全力發展產品的生命,給產品賦予內涵,產品也不會發揮它核心的作用,企業與產品之間是生存和生命之間的關系,只有賦予產品生命力,企業才具有了在市場中獨立存活的力量。
以質量和品質取勝的思考模型
質與量是企業直接面對的問題。面對這一問題,很多企業都無法做到合理計劃 ,2010年初曾經發生了“豐田質量門”事件,而今天又發生了“奧迪斯質量”事件。相對于其他品牌而言,這兩個企業無論是在技術、企業發展的歷史,以及消費者認知方面都具有著強勁的影響力,但是為什么還是發生了人們不愿意看到的質量事件,甚至傷害到消費者的安全,如果究其原因,就是過度追求規模增長,而忽略了企業對于顧客的承諾。一旦企業以快速增長作為自己的追求目標,就會出現背離顧客的行為和結果,對于企業而言,追求企業的質量而非數量,不要虛無的框架,只要實實在在的利潤,“舍棄經營”的模式才是一個企業持續生命力所在。我一直在關注真正一流企業到底具有什么樣的特性,我發現這些世界一流的企業有著一些共同的特性,其中一項是以恒定的質量模式進行管理。在這個高度,管理回答的是產品的問題,管理所要解決的問題是圍繞產品及其質量展開的,這樣的理解使得這些企業成為一流的企業而領先于同行,也是的管理真正承擔了自身的職責。是否以質量和品質思考,決定了企業的管理活動是否有效,也決定了企業在市場中的能力。
產品是企業理念的詮釋企業如何詮釋自己的理念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人們之所以對于中國的乳業企業有很大的不信任,大部分的情況下不是這些企業的理念不好,整個中國乳業行業,在理念的詮釋上,都會強調,品質、原材料來自于大草原、可控的生產過程、綠色的標準。這些理念元素的確是大家期待的,也是必須的,但是,當三鹿公司的產品給幼小的孩童帶來痛苦的時候,這些詮釋理念的概念顯得如此之蒼白,真正讓消費者感受企業理念的是企業的產品,每一個可以區分的產品正是源于產品對于企業理念的詮釋。同樣的情況又發生在達芬奇家具、奧迪斯扶梯上,我相信這兩家企業的理念一定在概念是是很好的,但是需要知道的是,企業的理念并不是有概念來詮釋的,而是通過企業的產品來詮釋的。產品是一個需要持續關注,付諸行動的東西,同時更是企業與顧客連接的平臺,只有持續的關注產品質量的企業才是獲取顧客的心的企業,也正是與顧客交心,企業能夠保持持續的領先地位,一個能夠真正關注顧客價值的產品一定就是帶領企業走上持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