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競爭對手的價格更便宜是在市場中獲勝的關鍵一點嗎?答案是否定的。
WPP從1998年開始的一項對中國35000名消費者進行的調查研究顯示,中國消費者在購買行為中價格起決定性因素的比例已經從2006年的43%下降到2010年的37%。 Millward Brown研發副總監王磊告訴《第一財經日報》想要通過低價策略獲取市場已經是過時的手段,中國企業想要取得更為廣闊的市場,變成國際化企業,第一步應該做到概念國際化和思維全球化,試著與不同市場的消費者進行溝通。
中國本土尚未出現嚴格意義的國際品牌
盡管中國人擁有五千年的歷史,盡管中國出現了同仁堂、六必居、王致和、海爾還有聯想。但根據WPP針對全球32個國家459個品類的消費者調研結果來看,全球83%的消費者根本想不起來有什么品牌是中國的。但全球消費者都清晰地知道愛馬仕、古琦、瑞士軍刀、諾基亞、奔馳、可口可樂和蘋果iPhone。“無論在全球任何一個市場,90%的消費者都知道排名前三的品牌。”王磊告訴記者,在國際消費者能夠清晰認知的中國元素中,包括孔子、京劇、故宮、成龍、姚明和鳥巢。這是令中國企業家感到遺憾的調查結果。實際上,中國本土尚未出現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國際品牌。依文企業集團董事長夏華就曾經遭遇過這樣的尷尬,在某次國際化的論壇中,國外知名品牌的企業家大談家族和品牌歷史,而中國企業只能談中國歷史以及文化傳承。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中國企業的全球化又勢在必行。從時間上來看,未來10~15年將是中國品牌實現真正國際化的關鍵階段,一方面因為經濟的全球化和一體化已經成為不可阻擋的必然趨勢,另一方面因為中國的部分行業已接近產能過剩,迫切需要走出去尋找新的市場機會。
缺少有效溝通和連接
“只有找到清晰的、有價值的差異化,才能找到品牌的價值。”王磊的觀點與美國管理學大師特勞特的“差異定位”觀點不謀而合。
在實踐中,中國品牌參與國際競爭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第一種是跨國公司模式。以海爾為典型代表,在海外直接建廠,實現了生產、人員、營銷、研發、設計的當地化;第二種是海外并購模式。以聯想、吉利為典型代表,并購海外的成熟品牌,利用原有品牌的影響力、渠道、人才進入國際市場;第三種是OEM加工出口模式。以富士康為代表,主要是外國企業選定產品,委托中國企業生產,然后由他們自己出口銷售,這是本土企業大量采用的一種模式,廣泛存在于服裝、家電、手機等行業;第四種是代理銷售模式。委托海外的渠道商開拓市場。
在王磊看來,不管是哪種方式,企業用開放的心態與當地消費者溝通,是取得當地市場的關鍵一步。王磊認為,中國企業也有打開當地市場的案例。以海爾為例,由于中國產品一向給海外消費者以價廉的印象。因此海爾在澳大利亞的一系列廣告里讓消費者加強了這一印象:剛畢業的大學生、本來就不需要特別昂貴和大體積的冰箱。海爾小冰箱,價格與質量都非常符合年輕人的需要。這樣的廣告給海爾樹立了價格便宜又方便耐用的新形象。在當地年輕人市場頗受青睞。當然每個市場都有每個市場不同的特點,有的對國外品牌接受度高,有的對國外品牌接受度低。“中國企業要學會跟國外消費者進行有效溝通,此外,應該加強與消費者的情感連接。有了國際化思維,才可能實現真正的國際化。比如強調質量和品牌內涵。”王磊進一步解釋。
一些企業的國際化還只是開始,如把公司和品牌名稱改成國際化的洋名:如美的“Midea”。還有一些企業通過國際認證的方式,宣稱企業實現了國際化,因為達到了國際性的質量標準要求,如通過歐盟的CE認證、美國的FDA認證等。還有一些企業通過請一些老外擔任企業的管理顧問、營銷顧問、設計顧問、工藝專家等。王磊強調,“一個好的本土品牌未必就能夠成為一個好的國際品牌。但一個差的本土品牌一定不能成為國際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