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十年間,中國自主品牌如雨后春筍般涌現,而接下來汽車市場進入理性發展階段后,對自主品牌來說,將是一個做減法的過程。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自主品牌的創新能力、品牌塑造等將面臨考驗。
未來五年的機遇
未來5~10年汽車工業生產規模的快速擴大和巨大的市場前景,為全面提升我國汽車及零部件的自主創新能力、做強汽車產業提供絕佳的發展機遇。
從國家政策層面,汽車“十二五”規劃的重要目標之一,便是提高自主品牌的市場份額。根據規劃,2015年中國自主品牌汽車市場比例將進一步擴大,自主品牌乘用車國內市場份額超過50%,其中自主品牌轎車國內份額超過40%。
五年之后,國內大型汽車企業應具備接近世界先進水平的自主產品平臺開發能力。
“‘十二五’期間,自主品牌的發展將取得大突破。”國家信息中心信息開發部主任徐長明稱,這取決于政策推動和企業自身的努力,各方面力量綜合作用,缺一不可。
政策方面,來自官方的各種消息表明,“十二五”期間,政府在科研投入、政策補貼等方面肯定會給予自主品牌企業非常大的支持。企業方面,在發展自主品牌路徑上,國內自主品牌車企的發展思路日漸清晰,無論是四大國有車企,還是民營力量,都在近些年做出了積極探索。
目前,國內汽車企業發展自主品牌主要通過三種模式獲取技術,“聯合開發”、“海外技術收購”、“合資自主”。
“聯合開發”以長城、奇瑞、華晨等企業為代表,針對某個具體的項目進行技術合作,與國際企業或者零部件廠商,如博世、德爾福等進行聯合研發,實現了自主品牌的局部技術突破,這是目前自主品牌采用最多的技術研發模式。
“海外技術收購”以上汽收購羅孚、北汽收購薩博最為典型,以收購國際成熟的技術體系為基礎,結合自身積累,通過二次創新,高起點發展自主品牌。
中外合資雙方合作開發新車的“合資自主”,成為國內車企提升技術研發的第三條路徑,以東風日產推出“啟辰”、上汽通用五菱推出“寶駿”為代表。
三種方式各有所長,但隨著市場競爭日漸白熱化,國外汽車企業紛紛搶灘中國市場,擠壓自主品牌的生存空間,自主品牌車企在迎來新的機遇的同時,也面臨不小挑戰。
創新能力面臨挑戰
較強的自主創新和研發能力是我國能否成為汽車強國的重要標志。有專家分析,我國自主品牌車企自主創新能力不強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產品以中低端為主,附加值不高,一些關鍵核心技術沒有掌握;二是產業制造基礎薄弱;三是系統集成和工程配套能力不強。
自主創新應是一個完整的體系,包括技術、品牌、管理、文化、市場,其終極目的是具有國際競爭力、被市場認可,而非技術創新本身。自主品牌汽車在技術性能、質量和安全可靠性等方面,與國外同類產品相比仍有較大差距。
業內人士認為,“十二五”期間,我國以內需型經濟增長代替投資、出口型經濟增長成為重點,而汽車作為耐用消費品,在家庭消費總額中占比較高,若我國自主品牌汽車企業在核心技術方面沒有突破,無疑會使國內汽車業受制于人。
與國外主要汽車企業相比,我國自主品牌車企的專利意識、專利申請數量和質量都還有較大差距。國外主要汽車企業在我國申請的專利基本都是以發明專利為主,而我國自主品牌汽車企業申請的發明專利比例較低,且主要集中在外觀上。在數量上,國外主要汽車企業在我國申請的專利約是我國自主品牌車企的6~7倍,且國外汽車企業正在以核心技術作為工具,在我國形成專利壁壘。
吉利汽車董事長李書福此前曾對記者表示,企業最關鍵的問題是提升創新能力。而創新能力的形成跟大環境、大氛圍相關聯,企業不可能脫離國家政策來創新。國家在政策和法規方面應有引導性,使企業向創新型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