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張松濤局長、國務院研究室葉興慶副司長、國家發改委新聞辦公室文步高主任、國家發改委宏觀研究院科研部史育龍主任、中央黨校經濟學部賈華強教授等經濟學家認為,中國國家品牌發力崛起已刻不容緩,需要警惕品牌消費導致中國因制造積累的財富轉移快速流失,EMBA專家們認為,當前,中國的人均GDP已經突破了3000美元,這預示著中國品牌消費時代的到來。當中國人在越來越多的消費品牌時,一個問題正變得迫在眉睫:中國人的消費已由基本的生理消費轉向了情感、品牌的消費,可以預見的是在未來20年中,中國老百姓在品牌消費上的支出將大幅增加。
光明日報總編輯胡占凡認為,形成一個國家的形象方法有很多,國家品牌就是國家形象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中國企業走出去的經驗表明,沒有國家品牌的強大支撐,很難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企業品牌。事實上,在世界歷史上也是如此,一個國家經濟的崛起,往往伴隨著蘊含豐富文化和價值觀內涵的國家品牌的崛起。國家品牌是國家文化的重要象征,是一個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體現。
劉瑞旗提出,目前中國遍布著國外的品牌,日化、手機、汽車等相當多的消費領域被國外品牌壟斷。品牌是有地域屬性的,也是有國家屬性的,因此,當Made in China(中國制造)作為產品出產地名稱時,某種程度它已成了國家的品牌形象的一部分。只要把關鍵產品的國際形象建設好了,就可以有效帶動這個國家整體品牌形象的提升。 可喜的是,關乎中國國家品牌的建立已經受到了關注。
專家們認為,品牌消費實現財富轉移將是下一階段全球財富再分配的一大路徑,越來越多的國外品牌在長驅直入發展中國家,在這一背景下,建立自己的品牌并使其成為可以被無限復制的資源已成當務之急。中國正處于經濟升級、產業升級、市場升級和消費升級的關鍵歷史時期,很多領域都蘊含著建立品牌帝國的戰略性機遇。
國務院研究室副司長葉興慶說,過去30年,中國GDP增長9.9%,但是回過頭來反思,GDP高了,但生態環境差了,“世界工廠”這個名頭得到了,但自主知識產權還不夠,加工費賺了,但附加值低,外商投資有了,但民族品牌國內市場占有率下降了。中國確確實實已經進入了一個品牌消費時代。加強品牌建設,應該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題中應有之意。
與會專家建議,應該改善中國品牌成長的環境。目前,無形資產融資難一直困擾著企業的發展。金融市場和資本市場對整個無形資產態度冷漠。中國企業的傳播成本也在不斷上升。中國企業品牌在媒體宣傳中與國外企業存在不平等的話語權。
專家們倡議,品牌決定了一個國家、地區和企業在全球范圍內整合利用資源、謀求更多利益的勇力,品牌戰略實際已上升為一種國家戰略,因此,國家要為品牌發展建設良好的環境,這種環境包括:法制環境、市場環境、政策環境、社會氛圍,而企業形象直接關系到國家形象,因此,國家應該制定積極的產業政策,對于那些在國際市場上表現優秀的企業,應該給予特別的支持乃至獎勵。